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114章 一份材料的机锋,曲线投石问深渊

第114章 一份材料的机锋,曲线投石问深渊(1 / 2)

凌晨两点的市委大楼,静得像一口深井。

林望办公室的灯,是这口深井里唯一的光。他没有开大灯,只留了一盏台灯,光线将他面前的一小方桌面照得雪亮,四周的黑暗则愈发浓郁,仿佛随时会扑上来,将这片孤岛吞噬。

电话那头,市长秘书周源那公事公办却又带着压迫感的语调,似乎还回响在耳边。

“效率第一”、“特事特办”、“明天一早”……每一个词,都像一颗钉子,试图将林望钉死在“服从”的十字架上。

林望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凉的桌面上划过。他脑海中【因果线】预演出的那幅末日景象,与周源催促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刺痛感。

他不能退,退一步,是良心的万丈深渊。

他不能冲,冲一步,是现实的粉身碎骨。

他必须找到第三条路,一条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仅容一人通过的险路。

他拿起笔,在一张崭新的稿纸上,缓缓写下了一行标题。

《关于建立重大项目引进前置性环保压力测试机制的若干建议》

字迹沉稳,笔锋内敛。

这不是一份“风险报告”,而是一份“制度建议”。它不针对任何人,不指向任何具体项目,它只谈一个问题:如何避免下一个“蓝天化工厂”事件的发生。

这篇材料,他写得极慢,也极用心。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他像一个最顶级的工匠,在打磨一件外表温润如玉,内里却藏着绝世锋芒的兵器。

他没有提“云东新区”一个字,却句句不离其宗。

“……近年来,部分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重速度,轻质量;重当前,轻长远’的倾向。一些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对潜在的环境承载压力评估不足,看似是走的捷重、是发展的‘高速路’,实则是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爆发,不仅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更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动摇执政根基……”

写到这里,他引用了邻省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案例。一个同样号称百亿投资的化工园区,因为前期对地下水文情况勘探不清,投产三年后造成大面积水源污染,最终项目停摆,负责人被追责,当地经济倒退十年。

数据冰冷,案例触目惊心。他没有加入任何个人情绪,只是客观地陈述、分析、对比。

他又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专业的概念——“全周期环保风险压力测试”。他建议,对于投资额超过一定数量、涉及敏感行业的重大项目,在立项审批前,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从选址、工艺、排污、固废处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极限压力测试,并出具一票否决权的评估报告。

整篇建议,逻辑严谨,引经据典,充满了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制度建设的深刻思考。

任何人看了,都只会觉得,这是一个在“蓝天化工厂”事件后,痛定思痛、举一反三的年轻干部,写出的一份极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好建议。

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能看出,这份建议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指向了“云东新区”项目规划草案中最致命、也最语焉不详的那个要害——化工厂的搬迁与后续处理。

写完最后一个字,窗外的天色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林望只觉得精神一阵恍惚,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他头顶的[冷静]和[布局]标签,颜色黯淡了不少,显然这次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消耗巨大。

他将这份耗尽心血的材料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一遍,放进一个牛皮纸文件袋里,没有封口。

这块石头,他已经打磨好了。现在,他需要一个最合适的时机,一个最巧妙的手法,把它投进云州这潭深水里。

……

第二天一早,林望走进市委大楼,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亢奋而紧张的气氛。

“云东新区”项目像一台大功率发动机,一夜之间就让整个政府系统都高速运转了起来。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脚步匆匆,脸上都带着“时不我待”的表情。

林望的办公室里,孙宇正唾沫横飞地跟几个年轻同事吹嘘着他打听来的“内幕消息”。

“听说了吗?市府办那边立了军令状,一个月内所有手续必须办完!市长亲自督战,谁敢拖后腿,就地免职!”孙宇说得绘声绘色,头顶的[兴奋]标签亮得像个小灯泡。

林望只是笑了笑,给自己的茶杯续上水。热气氤氲,模糊了他的表情。

他知道,越是这种大干快上的狂热氛围,他那份“冷静”的建议,就越显得刺眼。

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私人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