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林科长,你这话就见外了。”周源的笑声隔着电话传来,却毫无温度,“现在是争分夺秒的时候,李市长说了,要特事特办,效率第一。一些不必要的流程,能简化就简化嘛。我相信以林科长的能力,看一份文件也用不了一晚上吧?市委办这边要是没意见,明天一早,还请你把文件送到我们这边来。”
话说到这个份上,几乎就是命令了。
林望的后背,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他能感觉到,一只无形的手,正在把他往悬崖边上推。
“好的,周秘书,我明白了。明天一早,我会给您一个答复。”林望平静地结束了通话。
办公室里,再次恢复了死寂。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林望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犹豫。
直接对抗是愚蠢,彻底妥协是罪恶。
那么,有没有第三条路?
林望的目光,重新落回那份规划草案上。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将所有的人和事串联起来,试图在密不透风的困局中,找到一丝缝隙。
他不能以“林望”的身份去质疑,因为他人微言轻,且立场敏感。他必须找到一个更权威、更专业、更不容易被认为是“政治攻击”的切入点。
他需要一个支点,一个能撬动这块巨石,又不会砸到自己脚的支点。
他的手指,在那份草案上缓缓滑动,最终停在了那句语焉不详的话上——“对原有化工厂进行妥善安置”。
就是这里!
问题的根源,就在这家化工厂的处理上。规划草案里回避了这个问题,那他就把这个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但他不能自己去摆。
一个名字,突然从林望的脑海中跳了出来。那个在项目讨论会上,站出来支持他,并指出环保隐患的、德高望重的老专家。
林望记得,当时他看到那位老专家头顶的标签,是[正直]与[专业]。
可是,直接去找老专家,目的性太强,容易打草惊蛇。而且,老专家未必愿意为了一个不确定的风险,去得罪手握大权的市长。
林望的思维继续发散。他需要一个更巧妙的、更不易察觉的方式,将这份“担忧”传递出去。
他想起了自己和市委书记秘书小李之间那条深绿色的[信任]关系链。小李是书记身边最亲近的人,他的话,在某种程度上,能直达天听。
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林望的脑海中慢慢成型。
他不能直接说项目有风险,但他可以“请教”问题。他不能直接提交一份风险报告,但他可以草拟一份关于“大型项目落地前置环保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议。
这份建议,不针对任何具体项目,只谈机制,谈制度,谈如何防范于未然。它看起来,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年轻干部,在“蓝天化工厂”事件后,举一反三的深刻思考。
而这份建议,如果能通过小李的手,看似“不经意”地放到赵安邦书记的案头……
林望的眼睛,越来越亮。
他要做的,不是去当一个撞向南墙的勇士,而是去当那个悄悄给南墙地基里浇水的人。水滴石穿,润物无声。
他拿起笔,在白纸上写下了计划的第一步:撰写一份《关于建立重大项目引进前置性环保压力测试机制的若干建议》。
写下标题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在悬崖的峭壁上,一条由智慧和勇气编织成的藤蔓,正悄然生长,通向那唯一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