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比干谏言(1 / 2)

鹿台地基深处,隐秘的阵纹如同沉睡的种子,悄然埋下。而在地表之上,朝歌的政治漩涡正随着纣王日益昏聩和苏妲己的蛊惑,变得愈发湍急险恶。云逸深知,要准确把握商王朝衰亡的脉络与封神杀劫在朝堂之上的具体显现,仅靠市井观察与幕后推手远远不够,必须深入那权力核心——**龙德殿**的日常朝会之中。

于是,他那化身算命先生的投影再次改换身份。这一次,他化身为一名沉默寡言、负责在朝会时于殿外廊下记录一些无关紧要事项(如官员大致到场情况、殿外天气记录等)的**史官属小吏——文录**。这个位置品级极低,毫不起眼,却恰好能让他身处权力边缘,近距离观察每一次朝会,尤其是那些忠臣良将的谏言与纣王的反应。

他的目光,主要聚焦在了以**亚相比干**为首的几位贤臣身上。比干,帝辛叔父,以忠直敢谏、心怀社稷着称,其七窍玲珑心更是闻名遐迩。云逸化身(文录)的任务,便是如同一台人形记录仪,详细记录下比干每一次谏言的全过程,包括其言辞、神态,以及最重要的——**纣王、妲己(及其背后妖孽)、以及如商容、箕子、微子启等其他重臣的反应**,并据此分析这些王朝支柱的心态变化。

**【记录一:谏阻兴建鹿台】**

这一日,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于朝会正式提出兴建鹿台的宏大计划,描绘其如何“彰显天朝威仪,汇聚天地灵气”。话语间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靡之意。

比干闻之,脸色骤变,立刻出班,手持玉圭,声音洪亮而沉痛:“陛下!不可啊!如今四方不宁,百姓疲敝,国库空虚,正当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之时!岂可耗费巨万民脂民膏,兴建此等劳民伤财之工程?此非彰显威仪,实乃动摇国本,取祸之道也!望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 **纣王反应:** 面露不悦,眼神冷漠,甚至带着一丝被打扰兴致的烦躁。并未直接驳斥,但态度明显抗拒。

* **妲己(幕后):** 云逸化身的神念捕捉到,一股细微的妖异波动自帘后传来,带着**轻蔑**与**挑唆**的意味,似乎在无声地嘲笑比干的不识时务,并进一步固化纣王的决心。

* **商容(首相):** 老成持重的商容,眉头紧锁,面露忧色。他紧随比干之后出言劝谏,言辞更为委婉,试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强调民生艰难,但同样被纣王漠视。其心态:**忧国忧民,试图以温和方式挽回,但已感无力。**

* **箕子、微子启等宗室重臣:** 纷纷附和比干、商容,言辞恳切。箕子更是以天象有异、民心不稳为由进言。他们的心态:**与比干类似,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危机感,但面对固执的君王,方法有限,焦虑日增。**

* **记录分析:** 忠臣阵营态度一致,力量看似不弱,但核心问题在于**君王已失纳谏之心**。劝谏本身,反而可能加剧君臣对立。比干的刚直在此刻显得尤为突出,也尤为危险。

**【记录二:谏阻炮烙之刑】**

妲己设计炮烙之刑,用以惩治“叛逆”。梅伯因直言进谏,成为第一个受刑者,惨死殿前。朝会之上,血腥气未散,群臣战栗。

比干目眦欲裂,不顾自身安危,再次出列,痛心疾首:“陛下!此等酷刑,非仁君所为!梅伯忠心为国,纵有言辞激烈,罪不至死!如此滥刑,恐寒天下忠臣之心,令贤者远遁,小人得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 **纣王反应:** 暴怒!直接斥责比干“迂腐”、“危言耸听”,甚至隐隐威胁。对炮烙之刑带来的威慑效果,流露出一种**扭曲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