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西岐农事(2 / 2)

西岐虽有渭水滋养,但灌溉多依赖自然河流或简单沟渠,抗旱防涝能力有限。化身在参与兴修水利时,“偶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沟渠走向如何能更顺应地势,减少水流阻力;如何在关键节点设置简易的闸口,以便调控水量;如何挖掘蓄水池塘,以备干旱之需。这些建议都基于最基本的水流力学和地理知识,易于理解和实施,却有效提升了水利设施的效能。

在田间管理上,他强调了及时除草的重要性,“草与苗争肥、争水、争阳光,除之宜早不宜迟。”并示范了如何使用改进的锄头更高效地除草。对于病虫害,他则建议通过轮作、清理田间残株等方式减少源头,而非依赖此时还不存在的农药。

“技术点五:优化水利设施设计与管理,提升抗旱防涝能力。技术点六:强调精细田间管理,减少非必要损耗。”

**【潜移默化的影响】**

云逸的化身从不居功,所有建议都以“偶然得之”、“祖辈经验”、“观察所得”为名,潜移默化地渗透。他更像一个经验丰富、乐于分享的老农,而非一个高高在上的指点者。

这些细微的技术改进,单看每一项,效果似乎并不惊天动地。但当它们逐渐在西岐这片注重农耕的土地上传播开来,汇聚成的效应却是可观的:

* **粮食产量得到稳定且小幅的提升**。这意味着同样的土地能养活更多人口,能储备更多粮草,军民之心更为安定。

* **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强**。更好的水利和土壤管理,使得西岐在面对寻常旱涝时,有了更强的韧性。

* **民生更为稳固**。吃饱穿暖是民心所向的最基础保障。农事的改进,使得西岐底层民众的生活质量有了细微但真实的改善,对侯府的归属感和拥护度自然提升。

* **间接增强国力**。更充裕的粮草是支撑军队、维系政权运转的命脉。这点滴的积累,为西岐日后应对动荡局势,乃至兴兵伐纣,奠定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一切,都发生在不引人注目的田间地头,没有朝歌那般惊心动魄的权谋诡计,只有春种秋收的朴实耕耘。然而,正是这看似微末的“农事”,却在悄然改变着未来两大阵营对抗的底层实力对比。

云逸的农夫化身,依旧每日行走于垄亩之间,与农人交谈,解决实际问题。他将这些实践中的得失、西岐农事的真实水平与改进空间,都详细记录,并通过神念链接传回本体。

在朝歌以妖术惑乱宫廷的同时,西岐却在以最朴实的方式,夯实着自己的根基。一者破坏,一者建设,封神棋局的两端,已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象。而云逸,则同时注视着这两端,于微末处落子,于无声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