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西岐农事(1 / 2)

朝歌妖氛弥漫,劫气深重,而在遥远的西岐,云逸的另一具化身,则行走在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上。这具化身并非观察者,而是一位身体力行、沉默耕耘的**实践者**。他化身为一名游历四方、略通农事的**中年农夫**,因其朴实的外表和对土地作物的熟悉,很快便融入了西岐的田间地头。

西岐之地,在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的治理下,本就注重民生,民风相对淳朴,农耕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受限于时代与技术,农事生产依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时地利,产量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云逸化身于此,并非要推行惊世骇俗的变革,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细微却关键的技术改进**,从最基础的层面,微妙地提升西岐的民生与国力根基。

**【深耕细作与土壤改良】**

化身注意到,西岐农夫虽勤劳,但翻耕土地多依赖人力与简单的耒耜,深度不足,且对土壤肥力维持缺乏系统认知。他并未空谈理论,而是选择了一块贫瘠的坡地,向当地的里正(基层小吏)请求试种。

他首先改进了耕犁的结构,虽然只是加装了更符合力学原理的木质曲面和更坚硬的石质犁头,但在两头耕牛的牵引下,翻土的深度和效率明显提升。他解释道:“深耕一寸,抵得上粪。土松了,根才能扎得深,吸得饱养分。”

接着,他示范了简单的堆肥之法。将田间杂草、人畜粪便、灶灰等混合堆积,定期翻动,使其充分发酵。“此物虽浊,却是土地的宝贝,能养地力,胜过天生天养。”他耐心地向围观的农夫讲解肥料的原理和作用。

起初,老农们将信将疑。但数月后,那块原本贫瘠的坡地,作物长势明显优于周边,茎秆粗壮,穗粒饱满。事实胜于雄辩,这套“深耕+堆肥”的方法,开始在小范围内被模仿、推广。虽然缓慢,却实实在在地提升着单位面积的产量。

“技术点一:改进耕作工具,推广深耕技术。技术点二:引入系统堆肥概念,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提升土地产出效率与可持续性。”

**【选种与轮作】**

化身在帮助农夫们处理收获的谷物时,看似随意地提起:“留种当留壮实饱满者,瘪壳弱穗,来年恐亦如是。”他引导农夫们有意识地进行**穗选**,将最健康、最饱满的穗子单独留作种子。

同时,他观察到西岐主要种植粟(小米)和黍(黄米),长期连作导致地力消耗严重,病虫害易发。他便建议:“今年种粟之地,明年或可试种豆菽。豆菽之根有瘤,能固氮……呃,能养地。”他差点说出“固氮”这个现代词汇,连忙改口,并用更朴素的比喻解释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对土壤的益处。

他还隐晦地提到了简单的**轮作**概念,比如粟与豆类轮作,或是利用不同作物根系深浅不同,间作套种以充分利用地力。这些理念对于此时的农夫而言颇为新颖,但因其符合观察到的自然规律(比如种过豆子的地,第二年种别的作物长势更好),也逐渐被一些善于思考的农人所接受。

“技术点三:引导人工选种,优化作物遗传。技术点四:引入轮作与间作理念,维持生态平衡与地力。”

**【水利与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