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落雪新约(1 / 2)

坤宁宫那一夜的血色与惊心动魄,随着冬日的初雪,渐渐被覆盖、沉淀。双生子的降生,如同一剂强心针,暂时稳定了新朝略显动荡的朝局。然而,帝后心中都清楚,那支淬毒的冷箭,绝非孤立事件。朝堂之下,暗流依旧汹涌,对新政、对皇后“干政”、乃至对那双生皇子身上异象的非议,从未真正停息。

年关将至,万象待新。李承民与崔锦书商议后,决定离京,重返北疆龙城。名义上是“巡幸边镇,抚慰将士”,实则有着更深层的考量——他们要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回到那座承载着最初契约、也见证了无数生死与转折的“落雪亭”,举行一场非同寻常的仪式,既为告慰亡魂,更为坚定前行之路,也为那一双甫出生便置身漩涡中心的孩子,祈求一份来自根基之地的庇佑。

龙城早已不是当年的边陲军镇。在新政经营下,城池扩大,街市繁华,商旅云集,俨然北疆重镇。但城北那片梅林,那座曾几何时在风雪中摇摇欲坠的“落雪亭”,却被刻意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圣地”。

如今,这座亭即将迎来新生。

格物院派出最精干的工匠,在原有地基上,采用北地最坚实的铁木与青石,扩大重建落雪亭。新亭规模宏阔,气势沉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却又不失边塞特有的粗犷与肃穆。亭柱不再斑驳,而是被打磨得光滑如镜,材质选用的是略带暗红色的“赤焰石”,阳光照射下,隐隐流动着火焰般的光泽。

最引人注目的是,八根主要亭柱之上,不再雕刻龙凤祥云,而是由技艺最精湛的匠人,以阴文深刻,密密麻麻镌刻下了自李承民起兵以来,所有为昭武新朝建立而战死沙场的北疆将士的姓名、籍贯、卒年!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一段消逝的生命,一份沉甸甸的忠魂。阳光透过梅枝,洒在这些冰冷的名字上,仿佛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庄严肃穆,令人望之生敬。

亭心地面,铺设着一整块巨大的玄黑色玄武岩,打磨得平整如镜,光可鉴人。岩石中央,并非摆放石桌石凳,而是矗立着一座新铸的青铜巨碑!碑高九尺,宽五尺,厚三寸,象征着九五至尊。碑身并非光滑,而是布满了细密繁复的纹路,仔细看去,竟是《山河律》核心条款的微缩铭文!而在碑文最上方,最醒目的位置,是以浮雕手法凸现的八个龙飞凤舞、蕴含无尽威压的大字:

“铁血铸律,山河为证”

这八字,正是当日登基大典上,李承民手持传国玉玺,与崔锦书共同压印在《山河律》正本之上的印文!此刻被铸于碑上,永世留存。

碑身下方,留有一片空白。届时,帝后将亲手完成最后的仪式。

这一日,天公作美,连日阴霾散去,天空碧蓝如洗,冬日暖阳照耀着白雪覆盖的梅林与肃穆的新亭。龙城文武百官、北疆有功将士代表、以及闻讯赶来的周边部落首领、耆老百姓,将梅林外围挤得水泄不通。所有人皆屏息凝神,目光聚焦于那座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新亭。

吉时已到,号角长鸣。

李承民与崔锦书并肩行来。李承民未着冕服,仅一身玄色常服,外罩墨狐大氅,身形挺拔,目光沉静,不怒自威。崔锦书亦是一身素雅宫装,外披雪白狐裘,怀中抱着以锦缎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双生子李琰、李璇。经过数月将养,她脸色已恢复些许红润,但眉宇间仍带着一丝产后的柔弱与历经生死后的沉淀。云裳与乳母紧随其后。

二人步履沉稳,踏着清扫干净的青石小径,在万众瞩目下,步入亭中。

亭内,檀香袅袅。李承民目光缓缓扫过那八根刻满英烈名字的亭柱,眼神深邃,仿佛穿透时光,看到了昔日金戈铁马、血染黄沙的场景。他沉默片刻,抬手,指尖轻轻拂过一根石柱上几个熟悉的名字——那是曾与他并肩作战、却最终马革裹尸的兄弟。

“众将士英灵不远,”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寂静的梅林,“今日,朕与皇后,携皇子,来看你们了。这太平江山,有尔等一份血汗。昭武新朝,必不负尔等所望!”

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只有平淡却重若山岳的告慰。许多在场的北疆老兵,闻言已是热泪盈眶,纷纷单膝跪地,甲胄铿锵作响。

崔锦书怀抱婴儿,亦是心潮起伏。她看着那些陌生的名字,想到的却是黑水泽畔、疫区之中、乃至无数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为这个新时代付出生命的无名者。她轻轻拍抚着怀中似乎感受到肃穆气氛而变得安静的孩儿。

告慰英灵已毕,仪式进入核心环节。

内侍奉上两柄仪式用的玉刀。李承民与崔锦书相视一眼,各自取刀,在自己左手食指指尖,划开一道小口。殷红的血珠,缓缓渗出。

然后,两人并肩走到那座青铜巨碑前。李承民伸出滴血的手指,在碑身下方那片空白处的左侧,稳稳按下!一个清晰的血色指印,烙印在冰冷的青铜之上!

崔锦书亦上前,在右侧,按下自己的血指印!

双印并列,如同契约的签押。

紧接着,李承民从怀中取出一方小巧却沉重的金印——并非传国玉玺,而是他身为秦王的玄铁私印!他蘸了特制的朱红印泥,运足腕力,将金印重重压在那双血指印的上方空白处!

“承民之印”四个古朴篆文,清晰浮现!

“此碑,立于落雪亭。”李承民收回金印,目光扫过亭外众人,声音沉凝,“碑在,亭在;亭在,约在。此约,非止朕与皇后之约,更是昭武新朝与天下万民之约!《山河律》在,此约永存!若违此律,若负此约,犹如此指之血,永不干涸,警醒后世!”

血印为凭,金印为证!将一部律法,与一座亭、一块碑、乃至帝后的血脉相连,赋予了其超越世俗律令的神圣与永恒意味!

亭内外一片肃然,唯有风声过耳。

此时,礼官高唱:“请皇子殿下抓周——”

乳母将包裹在襁褓中的李琰、李璇,小心翼翼地并排放在铺着厚厚绒毯的碑前空地上。案几上早已摆好了各式抓周物件:小巧的玉玺模型、玄铁令、金元宝、书籍、毛笔、刀剑木模型、算盘、胭脂、绣绷等。此外,还特意添加了几样特别的:一柄崔锦书平日所用、刻有“济世”二字的银质医铃,一穗颗粒饱满、金黄灿烂的麦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两个婴孩身上。这看似孩童嬉戏的环节,在此刻此地,却隐隐有了关乎国运传承的象征意味。

或许是环境肃穆,也或许是血脉中的感应,平素活泼好动的李琰,此刻竟有些怯生生,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四周,小手挥舞,却未立刻抓取。而向来安静的妹妹李璇,反而伸出小手,咿呀作声。

在众人注视下,李璇竟率先有了动作。她扭动身子,小手努力前伸,目标明确,一把抓住了那枚小巧精致的银医铃!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叮铃”声。她似乎很喜欢这声音,抓着铃铛,咧嘴笑了起来,露出粉嫩的牙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