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烹奸”的雷霆手段与“鸣冤鼓”的浩荡皇恩,如同冰与火的洗礼,彻底重塑了昭武朝的朝堂格局与民心向背。皇后崔锦书以代夫监国之姿,展现出的铁血手腕与政治智慧,令所有心怀异志者胆寒,也让忠臣良将看到了帝国中兴的希望。孝端静皇后在朝中的残余势力被连根拔起,短时间内再难掀起风浪。北境边关,因朝廷内部的迅速稳定和强硬表态,狄骑的异动也悄然平息,转为对峙观望。
然而,帝国的中枢,却依旧悬着一柄利剑——皇帝萧承民,依旧昏迷不醒。
太医院倾尽全力,锦书更是翻遍医典,亲自尝试各种方剂,甚至动用格物院资源研究稀世药材,萧承民的性命虽得以维系,脉象也逐渐趋于平稳,但他却如同沉睡般,没有丝毫苏醒的迹象。御榻之前,锦书日夜守候,握着丈夫日渐消瘦的手,心中的焦虑与日俱增。国不可一日无君,纵使她以皇后之尊能暂时压制朝局,但皇帝长久的缺席,终究会滋生新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太子年幼,难堪大任。
朝中开始出现微弱的、请求早立储君以安国本的声音,虽被锦书强势压下,但这股暗流却提醒她,时间并不站在她这一边。
转机,发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
狂风呼啸,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砸在宫殿的琉璃瓦上,噼啪作响。养心殿内烛火摇曳,锦书伏在萧承民榻边小憩,连日操劳让她疲惫不堪。
突然,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夜空,紧随其后的是一声震耳欲聋的惊雷!殿内烛火猛地一暗。
就在这雷声炸响的瞬间,榻上的萧承民,身体猛地抽搐了一下!一直守在一旁的老太医立刻上前查看,惊喜地发现,皇帝紧闭的眼睑之下,眼球在快速转动,喉咙里发出极其微弱的嗬嗬声!
“陛下!陛下!”锦书被惊醒,扑到榻前,紧紧握住萧承民的手,连声呼唤。
在锦书和太医紧张的注视下,萧承民的眼睫颤动了几下,终于艰难地、缓缓地睁开了一条缝隙!眼神起初是涣散而迷茫的,仿佛隔着一层浓雾,久久无法聚焦。
“承民!是我!锦书!”锦书的声音带着哭腔,喜极而泣。
萧承民的目光缓缓移动,终于定格在锦书泪痕斑驳的脸上。他嘴唇翕动,似乎想说什么,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只有一丝微弱的气流。但他眼中那熟悉的神采,那深藏的温柔与依恋,让锦书知道,她的承民,真的回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萧承民在锦书和太医的精心调理下,身体以惊人的速度恢复。虽然依旧虚弱,需要搀扶才能行走,但他的意识已经完全清醒,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他从锦书口中,得知了自己昏迷期间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切——龙鳞剑斩血诏、九鼎烹奸、设立鸣冤鼓……
他握着锦书的手,久久无言,眼中充满了感激、心疼与无比的骄傲。他的皇后,在他倒下时,为他,为这个国家,撑起了一片天。
“锦书,辛苦你了。”他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这江山,有你一半。”
然而,身体的恢复并不意味着危机的解除。萧承民苏醒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仅有几名绝对心腹知晓。他需要时间真正康复,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以最强势的姿态重返朝堂,彻底打消所有疑虑,震慑所有潜在的敌人。
这个契机,很快到来。
钦天监奏报,天象显示,半月之后乃“紫微临垣,帝星重光”的千古吉日,宜行大典,稳固国运。
萧承民与锦书对视一眼,心中已有决断。
昭武二年,秋,吉日。
紫禁城沐浴在金色的朝阳下,庄严肃穆。从承天门到太和殿,御道铺陈红毯,仪仗森严,旌旗蔽日。文武百官,王公贵族,各国使节,按品级肃立于太和殿前的巨大广场之上,鸦雀无声,等待着那个决定帝国命运的时刻。
吉时已到,钟鼓齐鸣,雅乐高奏。
在万众瞩目之下,太和殿那扇沉重的殿门缓缓开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列手持金瓜钺斧、神色肃杀的御前侍卫。随后,一道身影,在初升朝阳的映照下,一步步踏出殿门,立于高高的汉白玉丹陛之巅。
正是皇帝萧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