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沙瑞金点出陈海那一刻起,局面就已经悄然改变。
几乎可以断定,这人十有八九是要上位了。
陈海身份特殊,背景复杂,谁都不愿轻易得罪。
哪怕心里不痛快,也只能默认接受。
祁同伟百思不得其解:沙瑞金怎么会突然想起这一步棋?
他永远想不到,背后捅这一刀的,还是那个倔老头陈岩石。
最终,祁同伟只是微微点了点头,沉声道:
“要说陈海……他确实是我的备选之一。
说实话,在几个人选里,我还挺倾向他的。
当然,也有点私心在里面。
当年在学校的时候,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没少靠他接济饭票。
我们之间的情分,一直都在。
我对他的为人、能力和作风,也都了解得最清楚。
他的工作水平,绝对没问题。”
如今的检察院,他就是挑大梁的人。
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都由他一手操持。
上次外籍罪犯那起案件的审理,他出力最多。
许多关键环节,都是他亲自协调处理的。
这一点,没人能否认。
更何况在日常工作中,他一贯严谨细致,这么多年下来,无论遇到什么案子,从不敷衍塞责。
这份责任心,在整个司法系统里也是公认的。
但要说没有缺点,那也不现实。
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较真。
我相信在座不少人都深有体会,我就不展开说了。
其实干我们这一行的,多少都有点这毛病——
对细节斤斤计较,对程序一丝不苟,可以说这是职业习惯,陈海自然也不例外。
可他的较真,有时候近乎固执,正是这种执拗让我心存顾虑。
所以当初遴选时,我没有把他列入考虑范围。
现在沙书籍提出来,我也只能坦诚讲出自己的看法,毕竟公事公办。
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该说的话也不能含糊。
公安厅长这个位置非同小可,绝不是普通的职务安排,牵涉的是全省的治安大局。
在这种时候,我还是坚持原来的看法:
赵东来更为合适。”
祁同伟这番话,听得最有感触的,莫过于高育良和李达康两人。
高育良之所以冷落陈海,并非毫无缘由。
要知道,陈海能一路升到反贪局局长的位置,背后若没有高育良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点人人心知肚明。
但在高育良需要利用他的时候,情况就变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年丁义珍事件。
事发之初,沙瑞金尚未到任,省韦日常工作由高育良主持。
当时他们开会商议如何处置丁义珍,彼时仅是京城方面要求协助调查,侯亮平还未抵达。
除了李达康掌握内情外,其他人一无所知。
因此大家意见统一:先按兵不动,观察局势。
策略很明确——先把人控制住,低调处理,不留痕迹。
可作为执行方的反贪局长陈海,偏偏不肯配合,咬定要依法拘留,态度强硬,毫不退让。
那一刻高育良便意识到,此人骨子里不服管。
最后还是他亲自向检察长老季施压,才勉强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