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勉强达成共识!(1 / 2)

可如今涉及的是关键职位,其他人心里多少都要掂量掂量。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两位主要领导点头,事情基本也就定了。

而这次提出陈海的,正是沙瑞金。

更巧的是,陈海又是高育良的门生。

这不就明摆着了吗?背后有人撑腰,哪是寻常人选能比的?

在座那些人心中纵有千般不服,也只能憋着。

议论几句私底下发泄罢了,真正能做的,一样都没有。

此刻祁同伟却心头一紧,警觉顿起。

陈海这个人,原本是他自己留着备用的棋子。

这一点,他心里再清楚不过。

他知道自己的两个推荐人选很难过关,才退而求其次想到了陈海。

可现在,这个原本属于他的“后备方案”,竟被沙瑞金抢先抛了出来——性质立马变了。

一旦是沙瑞金提的名,那陈海上位之后,感激的是谁?自然是沙瑞金。

反过来,这份人情也就跟他祁同伟无关了。

他先前没急着把陈海推出来,为的就是留一手,等时机成熟再亮出底牌,让沙瑞金无法拒绝。

没想到对方反手一招,先把他预备的路给堵死了。

局势瞬间逆转。

原来由他主导的布局,如今反而成了他不得不接的局。

这下就尴尬了。

祁同伟甚至想不明白,消息是怎么提前漏出去的。

而此时的沙瑞金,正不动声色地盯着他,眼神里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得意。

这一招,正是他精心设计的“釜底抽薪”。

直接打到了祁同伟最软的部位——用人权。

祁同伟那个后备人选,确实是他绕不开的选择。

毕竟陈海和他当年同窗共读,关系近得像亲兄弟。

若不让陈海上,沙瑞金如何彰显自己广纳贤才、凝聚人心?可若让陈海上了,外人只会说:公安系统还是祁同伟的地盘。

一个人靠谁上位,归根结底就是谁的人。

虽然日后可以转变,但代价太大。

所以沙瑞金干脆抢在他前头把名字报出来。

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换了手。

他太了解这种关系了——同窗情谊虽深,但比起政治归属,终究不够彻底。

既然你祁同伟想借陈海做文章,那我先一步把棋摆出来,看你怎么办?

看到祁同伟脸色凝重,沉默不语,沙瑞金就知道火候到了。

他轻轻一笑,语气平和地开口:“同伟啊,陈海可是你的老同学,你们当年一起念书,知根知底。

你现在又是证法委书籍,对这个岗位的适配性,最有发言权。

你觉得他能不能担得起这副担子?咱们还得听听你的意见。”

这话问得自然,也合情合理。

祁同伟既是陈海的老友,又曾掌管公安厅,如今分管证法工作,确实最合适表态。

换成平时,若是他自己提名陈海,他绝不会犹豫半分。

但现在不一样。

这个名字不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而是由沙瑞金亲自提出的任命建议。

这就让人别扭了。

尽管他跟陈海交情深厚,年轻时甚至称得上是酒肉兄弟、患难之交。

可在体制内,关系的轻重,从来不只是看感情深浅。

沙瑞金不仅是陈海的亲戚,地位也远高于他。

真要论起靠山和话语权,自己在这层关系面前,未必占优。

这一点,祁同伟心如明镜。

所以他此刻迟疑了——究竟该站在什么立场说话?支持,等于帮沙瑞金圆场;反对,又伤自家兄弟,还显得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