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风厂的事,他们早已查得一清二楚。
这是发改委多年不变的规矩——不动则已,动则有据。
郑乾一听来头,脸上顿时堆满了笑容。
他太明白了,天下最好拿的钱,就是正府的钱。
什么时候都一样。
大风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原本是个亏得底朝天的老厂,如今摇身一变,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全靠背景硬。
这样的资源,他郑乾怎能不爱?
连忙迎上前去,满脸恭敬:“领导们辛苦了!我是厂长郑乾,请问您怎么称呼?里面请,喝口茶慢慢谈。”
那位中年人淡然一笑,点点头:“我姓杨,叫杨志,叫我杨主任就行。”
顿了顿,又意味深长地说:“看来我之前小瞧你了,郑厂长,你还真是个实干家啊。”
这话听得郑乾心里一阵舒坦,嘴角的笑更深了几分。
急忙招呼杨志进屋,嘴里还大声唤着:
“华华,上茶!”
这间小茶室原本不叫这名,可他心里总惦记着。
想着那个在检察院里让他碰不得的林华华,便悄悄把这儿也唤作“华华”。
那小姑娘也不计较,只要有钱赚就成。
说不定哪天真成了老板娘,名字算什么。
而郑乾最享受的,就是骑马狂奔时——
耳畔传来华华低声求饶的声音。
那一刻,才是他最舒坦的时候。
杨志一行人规矩很严。
两人守在门口,两人在过道来回走动。
腰间都微微隆起一块,虽用外套遮着,
但站定之时,仍能瞧出些轮廓。
三人进门,一人陪坐杨志身旁,
另一人立于侧边,一声不吭。
郑乾却毫不在意,径直从茶几上取了烟盒,
挨个散了一圈,清一色黄鹤楼。
京城权贵最爱这一口,他也摆足了派头。
杨志笑呵呵接过烟,慢悠悠问道:
“郑厂长啊,你们这个大风厂,
我早先也听说过,说是资不抵债,
闹得沸沸扬扬。
可眼下一看——
办得红火得很嘛!年轻有为,真是年轻有为!”
这话一出,郑乾脸上立马泛起得意。
他如今这份家底,说白了都是捡来的便宜。
可经杨主任这么一夸,顿时觉得脸上有光。
“杨主任,我不跟您吹牛,现在的大风厂,完全是自家品牌当家。
自主品牌,您懂吧?我们做的是潮牌,潮流的牌!
不再是过去那种工装、校服的老路子,而是专为时髦人设计穿戴的。
整个汉东,咱是头一份。
先前欠债累累,那是老班子的事儿。
如今的大风厂早就脱胎换骨,是个新企业,
和从前半点瓜葛都没有。
打我接手以来,别的不敢说,工人工资从没拖过一天。
我们这就是新型企业的标杆!
现在我还挂着区里的正协委员名头呢,自家人!”
杨志听罢连连点头,面上满是赞叹之色。
可心里清楚得很——他对大风厂的底细,比郑乾自己知道的还多。
就连银行放贷前的商谈细节,他也门儿清。
在国内,只要是他想挖的事,没有查不到的。
这就是发改委的底气。
随着经济一路高歌猛进,这个部门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要不是赵立春亲自去劝他上司,这种地方,杨志根本不会踏进一步。
对付郑乾这样的毛头小子,他压根不用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