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千人识字计划(2 / 2)

“这个不用担心。”

徐夏夏说道:“我们这次去长安,发现了一件事。”

“虽然战火四起,但读书的人仍然没有放弃。”

“我和赵安买了两份书籍和笔墨纸砚,就花了二十两银子。”

沈县令震惊道:“二十两!”

要知道,在山洲镇,二十两都可以给一百多人买全笔墨纸砚了。

当然,像自己儿子读书非要上好的笔墨不一样。

但纵使时玉当时用的纸非常昂贵,一整套笔墨纸砚下来也才五两银子。

长安城里买到的还是最普通的纸笔,就要足足二十两银子。

这足以说明长安的物价高的离谱了。

徐夏夏一语中的道:“是纸贵。”

“战乱四起,之前做纸的商行都已经停业避难,朝廷虽有专门负责这方面的人,但眼下京城都乱成了一锅粥,自然是没有人会去在意纸笔短缺这点事。”

“这是我们的商机。”

沈县令问道:“可我们没有造纸的方法。”

在沈县令怀里昏昏欲睡的赵煜云开口道:“祖父,您怎么老是想不起我?”

沈县令低头看向怀里睡的哈喇子流了他一身的孙子。

他这才恍然大悟道:“夏夏有造纸的法子。”

这话自然不是疑问,而是肯定。

“山上的村民们到了冬天也没有其他收成,不如就趁着这个冬天试验一番。”

徐夏夏虽然说是试验,但她肯定是胸有成竹才如此说。

沈县令了然道:“那明日就开始建学堂吧。”

“可以让其他村的人来建。”徐夏夏提建议道:“给了工钱后他们也有钱交束修了。”

虽然想给孩子们上学都免费,让他们也体验一把义务教育的好处。

但这是在古代,而且还是乱世的情况下。

自然是没办法了,该交束修的交束修,没有束修的人家,有了银钱后也能去买点粮食来当做束修。

这事在二人的闲谈间就说定了。

第二日一早,徐夏夏将两个孩子送去了老宅后,就跟着沈县令一起去了里正家。

村里建学堂这可是大事!

赵里正带着沈县令在村里选址的时候,其他村民也闻讯过来了。

这两个多月自家孩子跟着县令大人带来的夫子,已经认了不少的字。

若是村里有一个正式的学堂,孩子能学到的肯定更多!

全村人都持赞同态度。

甚至有的人家自愿让出土地。

这番举措可以说是非常诚心了。

毕竟庄稼人一年到头靠的就是地里的收成。

最后选址选的是赵安老宅前面一块的位置。

两亩地都是赵安家的,剩下的几亩也被徐夏夏从其他人手中买或者换了过来。

这样学堂的地契就在他们手中。

这是最保险的法子,毕竟村里其他人也没有多余的钱去建学堂。

既然出了钱出了地,那这名头,自然也要落在自己家。

有沈县令和赵里正在,学堂选址的事很快便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