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柳岸里,新抽的竹芽顶着嫩黄的笋衣钻出泥土,“银发非遗手作工作室”的后院却比春日竹林更热闹——非遗单元剧《匠心拾光》的筹备进入关键期,六人分成三组,各自带着老匠人、志愿者忙碌,连空气中都飘着竹丝的清香、漆料的温润和布料的软意。
陆则和倾喃的竹编单元组,把程师傅的竹编工坊改造成了临时“台词打磨室”。程师傅坐在竹编凉棚下,手里捏着半截竹篾,给倾喃演示“竹编修复”的细节:“当年我修复过一个民国竹篮,篮底的经纬丝断了七根,得先把断丝的毛头捋顺,再用同粗细的新丝一点点接,接的时候要‘压一挑二’,不然编出来会鼓包。”倾喃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偶尔还会模仿程师傅的语气念台词:“‘这竹丝跟人一样,断了不能硬扯,得顺着它的性子来’,陆老师,你觉得这样说是不是更像老匠人?”
陆则坐在一旁的录音设备前,手指在键盘上轻敲,把程师傅的话录下来做“语气参考”:“再加点你自己的感觉,比如说到‘捋顺竹丝’时,语气软一点,像摸竹芽那样;说到‘压一挑二’时,稍微加重语气,体现匠人的严谨。”他还特意把竹编工具搬到录音棚,让倾喃边编竹丝边念台词,捕捉最自然的语气:“你编竹丝时呼吸会变缓,念台词时跟着这个节奏,听众会觉得你真的在修竹篮。”
另一边,沈亦舟和凰慕的漆器单元组,在郑师傅的指导下调试“声纹漆料”。郑师傅用调好的红、蓝、黄三色漆料,在漆木板上画出三段不同弧度的云纹:“红色漆料干得快,声音脆;蓝色干得慢,声音沉;黄色介于中间,你们试试敲敲看。”沈亦舟拿着小木槌,依次敲击三块漆板,手机里的录音软件立刻显示出不同的声波图谱:“凰慕,你看红色云纹的声波是尖的,对应‘开心’的声线;蓝色是平的,对应‘平静’;黄色是缓坡,对应‘温柔’,咱们可以把这个做成台词情绪表。”
凰慕则在漆板上补画云纹细节,把沈亦舟录的声波纹路,用细漆笔描在云纹旁边:“这样我念台词时,看到云纹就想起对应的声音,比如这段‘找到云纹啦’,我就敲红色漆板找感觉。”两人还设计了一个“声纹互动环节”,让粉丝听漆板敲击声猜云纹颜色,猜对的能获得迷你漆器云纹挂件——这些挂件都是郑师傅带着志愿者做的,每个挂件背后都刻着一句剧中台词。
温叙言和樊赟的布艺单元组,则把李爷爷的布艺作坊变成了“历史资料库”。李爷爷翻出压箱底的民国绣品,有绣着兰草的手帕,有缀着盘扣的夹袄,还有绣着“平安”二字的荷包:“这是我母亲当年给八路军做的慰问品,针脚要密,不然经不住磨;线要用桑蚕丝,晒了不褪色。”樊赟拿着放大镜,仔细记录绣品的针脚密度、线的粗细,还把李爷爷的讲述录成音频:“温老师,咱们可以把这段录音剪进剧里,作为‘绣品往事’的旁白,更有年代感。”
温叙言则根据李爷爷的故事,调整剧本里的台词:“把‘守护绣品’改成‘守护母亲的心意’,更贴近真实故事。你念这句时,语气可以稍微带点哽咽,像想起自己亲人那样。”他还找来了民国时期的老布料,让樊赟摸着手感念台词:“老布料软乎乎的,念台词时语气也软一点,体现对绣品的珍视。”
四月中旬,《匠心拾光》三个单元的试录陆续开始,录音棚里的氛围既认真又温馨,时常能听到笑声和老匠人的指导声。
竹编单元的试录现场,倾喃穿着程师傅送的蓝布衫,手里拿着一个半旧的竹篮,站在录音设备前。“开始了,”陆则的声音从调音台后传来,带着鼓励的笑意,“就像咱们之前练的,先摸一摸竹篮,再开口。”倾喃轻轻抚摸竹篮的纹路,手指顿在断丝的地方,语气自然地念道:“这竹篮跟了老主人几十年,断了的丝就像老人生了病,得慢慢治……”念到“慢慢治”时,她下意识地模仿程师傅捋竹丝的动作,语气里满是温柔。
陆则听着录音,眼里满是笑意,等倾喃念完,他立刻说:“特别好!尤其是摸竹篮的那个停顿,比咱们练的还自然。不过有句‘压一挑二’的口诀,你可以念得再慢一点,让听众能记住。”程师傅坐在旁边,也笑着点头:“像那么回事!比我第一次给人讲竹编强多了。”倾喃看着两人,心里暖暖的,拿起竹丝又练了一遍,这次的语气更自信了。
漆器单元的试录则充满了“声音游戏”。凰慕拿着一块画着卷云纹的漆板,沈亦舟拿着小木槌,两人站在录音棚里。“这段是你找到云纹时的开心场景,”沈亦舟轻声说,“我敲红色漆板,你跟着声音的节奏念台词。”小木槌敲在漆板上,发出清脆的“笃笃”声,凰慕跟着节奏念:“找到了!这卷云纹的弧度,跟我梦里的一模一样!”声音里满是雀跃,连眼神都亮了起来。
试录结束后,沈亦舟把录音放给郑师傅听,郑师傅笑着说:“听你俩的声音,就像看到有人真的找到了失传的云纹!不过下次敲漆板时,可以轻一点,别吓着听众。”凰慕和沈亦舟相视一笑,赶紧记下这个建议,决定下次用软木槌试试。
布艺单元的试录最有年代感。樊赟拿着李爷爷的民国绣帕,坐在铺着老布料的椅子上,温叙言则站在她旁边,手里拿着一本民国布艺书。“开始吧,”温叙言的声音很轻,“就像你给老匠人整理资料时那样,慢慢说。”樊赟摸着绣帕上的兰草,轻声念道:“这绣帕上的兰草,是用‘打籽绣’的针法,每颗籽都要大小一样,就像母亲对孩子的心意,一点都不能差……”念到“母亲对孩子”时,她的声音微微发颤,眼里泛起了泪光——她想起了自己的外婆,也曾给她绣过类似的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