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9章 新人在田里交换缠花戒指,象征“种下爱情,收获希望”

第9章 新人在田里交换缠花戒指,象征“种下爱情,收获希望”(2 / 2)

婚礼筹备期间,工作室里满是“乡土”的气息。樊赟带着团队,用粗棉布做婚服,手指磨出了茧子,却依旧笑着说:“这种布摸起来像山里的泥土,穿着踏实;”倾喃则设计了“校园回忆”环节,让每位新人在婚礼上,播放一段学生的祝福视频,再把学生送的小礼物,比如石头教具、野花标本,放在婚服的口袋里;凰慕则联系了当地的农民,在婚礼现场布置了“希望田”,种上玉米、小麦,让新人在田里交换缠花戒指,象征“种下爱情,收获希望”。

四月初,乡村教师集体婚礼在青山小学的操场上举办。操场周围的梨树上,挂着学生写的祝福卡片;“希望田”里的玉米刚冒出嫩芽,绿油油的格外喜人;十对新人穿着浅棕色与浅绿色的婚服,裙摆的小树纹、袖口的几何纹、领口的野花纹,在阳光下格外生动。

当新人一起在“希望田”里种下小树苗,学生们围过来,齐声喊“老师新婚快乐”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位老师摸着婚服里层的诗句,哽咽着说:“穿着这件衣服,就像带着学生和校园一起结婚,这辈子都不会忘。”

婚礼结束后,青山小学的校长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乡教育梦,汉服传情”。三人把锦旗挂在工作室的墙上,旁边是巡回展的海报——下个月,“汉服集体婚礼文化展”就要去第一个城市展出,带着军婚、警婚、乡教婚等所有婚礼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

五月的柳岸里,槐花香又飘满了巷,樊赟在赶制巡回展的新配饰,倾喃在整理乡村教师婚礼的照片,凰慕则在对接基层干部的婚礼需求。三人坐在后院的槐树下,看着远处的炊烟,心里满是期待——她们知道,巡回展的旅程会遇到很多新的故事,基层干部的婚礼会藏着更多平凡坚守的心意,而“轻折柳”的故事,会像这槐花香一样,飘向更多地方,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传统文化与爱的种子。

五月的柳岸里槐香正浓,“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台上,摆着刚收集来的基层干部故事——有位社区主任在疫情期间守了三个月卡点,有位乡镇干部帮村民修了十年水渠,有位驻村书记带着村民种了百亩果园。“基层干部的婚服,要透着‘踏实’和‘担当’的味道。”樊赟拿着需求表,把深绿色的面料铺在桌上,“这种颜色像田野里的庄稼,也像社区里的绿树,看着就安心,再绣上卡点、水渠、果树的纹样,把他们的坚守藏进细节里。”

凰慕刚从社区走访回来,手里拿着社区主任李姐的工作日记,日记里记着每天的走访路线、居民的需求,还有疫情期间的值班记录。“李姐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住在卡点的帐篷里,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居民们送的饺子、热汤,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凰慕指着日记里的照片,“她想把卡点的帐篷、居民送的饺子,绣在婚服上,还有居民写的‘谢谢’,想绣在衣襟里层。”樊赟当即就用白色丝线,在深绿色面料上勾勒帐篷的轮廓:“用简单的线条,像速写一样,再用金色丝线绣饺子的形状,像刚出锅的一样,看着就暖和。”

倾喃则在对接驻村书记老周的需求。老周在村里待了五年,帮村民修水渠、种果树,还建了乡村图书馆。“我想把水渠的走向,绣在婚服的裙摆上,像一条‘幸福河’;再把果树的年轮,绣在袖口,每一圈都代表一年的坚守,”老周在电话里说,“还有乡村图书馆的窗户,想绣在领口,象征给村民打开了‘希望之窗’。”倾喃在笔记本上画下草图:“水渠用蓝色丝线,像水的颜色;年轮用棕色丝线,一圈圈向外扩散;图书馆的窗户用白色丝线,绣在深绿色的领口上,既醒目又有意义。”

为了让婚服更贴近基层生活,三人还收集了不少“小物件”——社区主任的工作证、乡镇干部的草帽、驻村书记的笔记本,樊赟把这些物件的形状,做成迷你银饰,缝在婚服的腰带扣上;倾喃则把基层干部的工作照片,扫描后印在小布片上,绣在婚服的口袋里,“让他们穿着婚服,就能摸到自己的工作日常,感受到那份踏实的幸福。”

婚礼筹备期间,工作室里满是“烟火气”。樊赟带着团队绣帐篷、水渠、果树,每一针都格外认真,她说:“这些纹样不是简单的装饰,是基层干部的‘军功章’,得绣得仔细;”倾喃则设计了“民生故事”环节,让每位新人在婚礼上,分享一个帮助群众的小故事,再把群众送的小礼物,比如草帽、手工鞋垫,放在婚服的口袋里;凰慕则联系了社区和乡村,在婚礼现场布置了“民生墙”,贴满基层干部的工作照片和群众的感谢信,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坚守。

六月初,基层干部集体婚礼在市文化广场举办。广场上的“民生墙”前,围满了看照片的群众;十对新人穿着深绿色的婚服,裙摆的水渠纹、袖口的年轮纹、领口的窗户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当新人一起举起“为民服务承诺牌”,喊出“扎根基层,爱与责任同行”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位社区居民看着李姐的婚服,笑着说:“李主任的帐篷纹,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当年她在卡点守着,我们都放心,今天看到她穿着这衣服结婚,真为她高兴。”

婚礼结束后,老周代表新人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基层守心,汉服织情”。三人把锦旗挂在工作室的墙上,与之前的锦旗排在一起,像一串“爱的项链”,串起了不同群体的故事。

此时,“汉服集体婚礼文化展”正在外地巡回展出,每天都有观众在婚服前驻足,听讲解员讲述背后的故事。樊赟收到巡回展团队发来的照片,照片里,一位小朋友在乡教婚服前,拉着妈妈的手说:“我长大也要当老师,穿这么好看的衣服结婚。”三人看着照片,都笑了——她们知道,巡回展还会去更多城市,基层干部的婚礼故事也会被更多人知道,而“轻折柳”的故事,会像一条奔流的河,带着传统文化与爱的力量,流向更远的地方,书写更多温暖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