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那弥漫的灰瘴似乎感受到了威胁,或者说其无意识的本能驱使它避让这能够“消化”它的力量,蠕动着,如同退潮般,缓缓向远方缩回,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之下,仿佛从未出现过。
昏黄的天空依旧,三轮红日冷漠注视。但堡垒前方,那被太初之力洗涤过的区域,赤色大地似乎都恢复了一丝微弱的生机。
林默缓缓收回力量,脸色略显苍白,额间星纹的光芒也黯淡了几分。这次对抗,对他初成的太初道种是不小的负担。苏晚也适时收起了九幽领域,来到他身边,递过一丝精纯的九幽本源助他稳定气息。
“多……多谢两位大人救命之恩!”疤面壮汉率先反应过来,连忙带着残存的十几名守卫,快步上前,无比恭敬地躬身行礼,姿态放得极低。他们深知,若非这突然出现的两位神秘强者,黑石堡垒今日必将从这片血原上被彻底抹去。
林默摆了摆手,目光依旧落在堡垒深处:“举手之劳。我且问你,这座堡垒,由何而建?那股古老的气息,源自何处?”
疤面壮汉不敢隐瞒,连忙答道:“回大人,这黑石堡垒,据说是很久以前,一位流浪至此的‘先觉者’大人,利用此地特有的‘黑曜石’垒砌而成,能够一定程度上抵御血原上的各种灾害。您说的古老气息……小的不知具体,但堡垒中心的确供奉着一块残破的‘星辉石碑’,是先觉者大人留下的,据说蕴藏着离开这片‘放逐血原’的希望,只是从未有人能参透。”
星辉石碑?先觉者?
林默与苏晚对视一眼,心中皆有触动。太初道种的感应,无疑指向了那块石碑。
“带我们去看看。”林默语气不容置疑。
“是!是!两位大人请随我来!”疤面壮汉不敢怠慢,连忙在前引路。
穿过布满战斗痕迹的堡垒内部,可以看到许多幸存者蜷缩在角落,用混杂着恐惧、好奇与感激的目光偷偷打量着林默和苏晚。堡垒的结构简单而坚固,显然一切以实用和防御为主。
很快,众人来到了堡垒最中心的一处圆形广场。广场地面由平整的黑石铺就,中心处,赫然矗立着一块约一人高的残破石碑。石碑通体呈暗灰色,材质非金非玉,表面布满了岁月的沧桑痕迹,但在那残破的断口与裂纹之中,却隐隐有极其微弱的、如同星屑般的光芒在流转。
正是这微弱的星辉,散发着一丝与源初造主同源的古老、苍茫气息!
林默走上前,伸手轻轻抚摸石碑冰冷的表面。就在他指尖触碰的刹那——
嗡!
体内太初道种剧烈震颤,生命源核随之共鸣!眼前的残破石碑仿佛被注入了活力,那些流转的星屑光芒骤然变得明亮起来,一道模糊的、由无数细微光点构成的复杂星图,自石碑表面浮现,一闪而逝!
与此同时,一股更加清晰、更加庞大的信息流,夹杂着无数破碎的星空坐标、种族影像、以及一种深沉的、守护与指引的意念,涌入林默的识海!
这并非攻击,而是一种……传承的补全?或者说,是某种预设机制的触发!
信息流中,林默捕捉到了几个关键片段:
“放逐血原”乃万族战场外围边缘之地,是失败者与新来者的流放场。
“星辉石碑”乃“巡天之塔”散落的信标碎片,指引迷途者前往真正的“万族战城”——那是战场核心,也是机遇与危险并存之地。
“先觉者”……疑似源初造主留下的“观察者”或“引导者”之一,但其状态……信息模糊,似乎提及了“沉寂”与“背叛”?
最重要的,是一副残缺的、标注了数个闪烁光点的星图,其中一个光点的气息,与林默之前感应到的、在青霖界获得生命源核时感知到的另一处“摇篮守护者遗迹”极其相似!那里,很可能有第二块“超脱之契”碎片!
信息流戛然而止,石碑的光芒也迅速黯淡下去,恢复了之前的残破模样。
林默收回手,眼中波澜起伏。这次获得的信息,远比在青霖界时更加具体,也引出了更多的谜团。“巡天之塔”、“万族战城”、“先觉者”的沉寂与可能的背叛……以及,下一块碎片的线索!
“大人……您……”疤面壮汉看到石碑异象,更是确信林默二人非同凡人,态度愈发恭敬。
林默压下心绪,看向他:“可知如何前往‘万族战城’?”
疤面壮汉脸上露出一丝苦涩:“回大人,战城位于血原核心,路途遥远且危险重重,据说需要穿越‘虚空裂谷’和‘葬星戈壁’,没有精确的星图指引和强大的载具,几乎不可能抵达。我们……我们原本也一直在寻找方法,但……”
林默了然。看来,修复星穹梭,并获取完整的星图,是前往战城、寻找下一块碎片的关键。
就在他思忖下一步计划时,堡垒外围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名负责警戒的守卫连滚爬爬地冲了进来,脸色惨白地喊道:
“不……不好了!是……是‘掠食者’!‘血屠’巴勒姆的战兽群!他们朝着我们堡垒来了!”
疤面壮汉闻言,脸色瞬间变得比刚才面对灰瘴时还要难看:“血屠巴勒姆……他是这片血原外围最强的几个掠夺者首领之一,凶残无比,拥有驯化血原战兽的能力……他一定是被刚才灰瘴退去和可能出现的宝物异动吸引来的!”
刚退灰瘴,又临强敌!
林默眼中寒光一闪。这万族战场,果然是无休止的杀戮轮回。他感受了一下自身状态,消耗虽大,但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而且,那个“血屠”巴勒姆,既然能在此地称雄,或许……其手中就有他们急需的星图,或者修复星穹梭的材料?
他缓缓转身,面向堡垒大门的方向,混沌色的气流再次于周身隐现。
“来得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