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聊斋志异 > 第114章 《狐妾》--刘洞九汾州做官与狐仙结缘

第114章 《狐妾》--刘洞九汾州做官与狐仙结缘(1 / 2)

话说这莱芜有位刘洞九刘大人,在汾州府做官。这一日夜里,他在衙署书房正批阅公文呢,忽听得外面亭子里有女子说笑的声音,由远及近,仿佛是朝着书房来了。

刘大人心里琢磨:“早听说这官衙里头不太平,常有狐仙出没,莫非今日叫我撞上了?”

他到底是见过世面的,心里虽打鼓,面上却不动声色。果然,只听“吱呀”一声门响,袅袅婷婷走进来四位女子!

打头一位,看年纪四十上下,风韵犹存;第二位三十光景,端庄秀丽;第三位二十出头,明媚动人;最惹人注目的是最后那位,还是个垂着头发的小丫头呢,一脸俏皮。

四位女子在书案前站成一排,也不说话,只是瞅着刘大人抿嘴笑。刘大人心里跟明镜似的,打定主意不理不睬,任由她们笑去。

那垂髫的小狐仙见刘大人不理她,觉得有趣,便从袖子里掏出一条红手帕,“噗”地一下,轻飘飘扔到了刘大人的脸上。

刘大人面不改色,捡起手帕,随手就丢到了窗户边上,依旧是眼观鼻,鼻观心,装作没看见。

四位狐仙见状,相视一笑,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走了。这第一回交锋,可谓是风过无痕,却暗藏玄机。

过了几日,那位年纪最长的狐仙独自一人又来了。

她对着刘大人盈盈一拜,开门见山地说:“刘大人,我家小妹与您有前世注定的缘分,若不嫌弃她非凡人,愿许配给您,举案齐眉。”

刘大人听了,心里是又惊又疑,嘴上只好含糊答应:“哦?……嗯,好说,好说。”

那狐仙姐姐见他应了,满意地转身离去。

没一顿饭的功夫,门外又来了人。这回是狐仙姐姐带着一个丫鬟,簇拥着那位垂髫的小妹进来了。

姐姐把小妹拉到刘大人身边,让她并肩坐下,笑道:“真是一对好姻缘!今夜就给你们办了花烛。小妹啊,你好生侍奉刘郎,姐姐我走啦!”

说罢,真个就带着丫鬟离开了。屋里只剩刘大人和这位小狐仙。刘大人这才定睛细看,哎哟!只见这姑娘肌肤胜雪,眉眼如画,那份光彩艳丽,真是人间少有。

刘大人不由得心动,便与她成了好事。

事后,刘大人忍不住好奇,问道:“娘子,你究竟是仙是妖?”

女子答道:“夫君,说我不是人,我前世确是人身;说我是人,如今又确非凡体。我本是前任官员的女儿,不幸被狐妖所迷,早早亡故,就埋在官衙的后花园里。是众狐仙用法术救活了我,所以我如今这般飘飘然,似狐非狐,似人非人。”

刘大人一听,心里冒出一个念头,下意识就想伸手去摸摸人家身后有没有尾巴。

女子何等聪明,立刻察觉,“噗嗤”一笑,说:“官人莫非是想看看,妾身有没有狐狸尾巴不成?”

说着轻盈地转过身来,又道:“您自个儿摸摸看便知。”

刘大人一探,果然与常人无异。自此,这位狐仙夫人便在官衙住了下来,行坐都带着小婢女。

刘府上下都尊称她为“小君”,丫鬟婆子们来拜见,她赏赐起来都极为丰厚,很快就赢得了人心。

转眼到了刘大人生辰,宾客来了好多,足足要开三十多桌宴席!这可急坏了管家,原来预先订好的厨子,大多都没及时赶到,只到了一两个。

刘大人气得直跺脚:“这不是要让我丢尽颜面吗!”

狐仙夫人知道了,微微一笑:“官人勿忧。厨子既然不够,索性把来的也打发走吧。妾身虽没什么大本事,但这三十桌酒席,倒也不难置办。”

刘大人将信将疑,但事已至此,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命人把鸡鸭鱼肉、油盐酱醋全都搬进内衙。

只见夫人关门进屋,外头的人只听得里面“咚咚咚”的切菜声、“刺啦啦”的炒菜声,密集得跟雨点似的,一刻不停。

家人在二门里摆了一张条案,管上菜的人把空盘子放桌上,转眼一看,嘿!那盘子里已是满满当当、热气腾腾的佳肴。就这般,十来个下人来回穿梭,供应不停。

后来,上菜的人进来说:“夫人,宾客们想吃碗热汤面。”

屋里应声道:“官人之前没吩咐准备这个,仓促之间哪来得及做?”

稍停片刻,又说:“罢了罢了,只好先借邻居家的用用。”

没多久,只听里面喊道:“取汤面!”

下人进去一看,好家伙!三十多碗香喷喷的汤面,整整齐齐摆在案上,热气直冒。宾客们吃得是心满意足,赞不绝口。

等客人都散了,狐仙夫人对刘大人说:“官人,拿些钱去赔给隔壁借汤面的人家吧。”

刘大人派人拿着钱去,果然那户人家正为厨房里莫名其妙少了汤面而惊疑不定呢,见钱送来,才恍然大悟。

又一天晚上,刘大人饮酒,忽然想念起家乡山东的“苦醁”酒,顺口念叨了一句。

狐仙夫人说:“这有何难,妾身去去就回。”

出门片刻便返回,说道:“官人,门外有一大瓮酒,够您喝几天的了。”

刘大人出去一看,果真有一酒罂,打开一尝,嘿!真是老家地道的“瓮头春”!后来家里来信说,某夜丢了一罂好酒,算算日子,正是狐仙取酒的那晚。

您说这手段神不神?从此,全家上下对这位夫人是又敬又畏。

又过了几天,刘大人老家派来两个仆人送家信。路上,一个仆人对另一个说:“听说咱家这位狐仙夫人赏钱大方得很!这回去了,得了赏钱,咱也买件皮袄穿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