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簇拥着走进工坊。里面的绣架、窑炉依旧,却多了一面巨大的“传承墙”。墙上,并非什么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是——
宝宝一眼就看到了自己当年绣的那幅“玉兰并蒂”,旁边是乐乐做的“双枝花盆”。大山的孩子们寄来的、绣着红太阳的手帕,刻着小树苗的陶片,全都被精心装裱,贴满了一整面墙。每一件手作事。
这面墙,是一部用针线、陶土和真心写就的史诗。
林阿婆被扶到墙前的一张藤椅上坐下,她微微喘息着,脸上却泛着红光。
“孩子们,”她环视着眼前这些她视如己出的后辈,声音缓慢而清晰,“阿婆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绣出了多少精美的作品,而是把这根‘针’,传到了你们手里,看着你们,又把它传给了更多的人。”
她的目光落在宝宝身上:“你把苏绣带进了国际展览。”
落在乐乐身上:“你让山里的泥巴,说出了孩子们的梦想。”
落在小雅和她女儿身上:“你把故事的种子,种在了下一代的心里。”
最后,她看向窗外的玉兰树,眼神变得悠远而深邃。
“老手艺啊,就像这玉兰树。它不用言语,年复一年地开花,把自己的种子,借由春风,送到四面八方。有的落在庭院,有的落在山野,有的,甚至落在了你们都没去过的地方,但只要土壤合适,它就能扎根、发芽、长大……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我这辈子,值了。”
说完,她缓缓地靠在椅背上,像是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嘴角带着无比安详、平和的微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工坊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的雨声和玉兰花的呼吸。
没有预想中的悲恸,一种深沉的、温暖的悲伤弥漫在空气中,夹杂着无尽的感激与力量。
宝宝紧紧握着手中那朵念念送的布艺玉兰,泪水无声滑落。她知道,林阿婆不是离开了,而是像一颗成熟的玉兰籽,将她的生命与匠心,完全融入了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与传承之中。
几天后,在林阿婆的墓碑前,众人栽下了一棵新的玉兰树苗,用的是十年前她寄出的那些玉兰籽的后代。
宝宝将那份泛黄的“传承笺”轻轻放在树苗旁,翻开到最后一页,在那句“让这份温暖,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
“阿婆,春风所至,皆是玉兰。我们,就是您散向四方的种子。”
雨不知何时停了,一束暖阳穿透云层,照亮了墓碑,也照亮了嫩绿的新叶。那叶子上未干的雨珠,晶莹剔透,仿佛阿婆欣慰的眼泪,也仿佛无数个春天,正蓄势待发。
【第四卷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