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碗烧好,咱们就煮甜汤,”梅韵涵笑着说,“把江南的桂花、校园的红枣、大山的蜜都放进去,煮一碗‘山海甜汤’。”
就在这时,校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喊声——是李老师!她手里提着个布包,身后跟着小花和小虎,小花扎着羊角辫,手里举着个陶土玉兰,小虎则抱着个新捏的花盆,跑得满脸通红。
“我们赶最早的班车来的!”李老师笑着说,“孩子们说,一定要来赴玉兰树下的约,还要把自己做的手作送给大家。”
小花跑到宝宝面前,把陶土玉兰递过去:“宝宝姐姐,这是我冬天练了好多遍才捏成的,里面有我的心愿,希望咱们永远是一家人。”小虎则把花盆递给陈师傅,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陈师傅,我跟着师频学的修形,您看看,能不能装下江南的玉兰苗?”
陈师傅接过花盆,仔细看了看,拍了拍小虎的肩膀:“能!比我第一次捏的花盆还周正,以后肯定是个好匠人!”
那天晚上,孩子们在玉兰树下搭了个小棚,挂起了彩灯。林阿婆和陈师傅坐在棚里,给大家讲老手艺的故事——讲江南玉兰树的来历,讲陈师傅第一次烧窑失败的经历,讲林阿婆年轻时绣坏了多少块布才练出好手艺。宝宝靠在林阿婆身边,闻着她身上的绣线香,手里捧着温热的陶杯,突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春天,有玉兰,有故人,有说不完的故事。
第二天清晨,“团圆碗”终于开窑了。陈师傅戴着厚手套,把碗一个个拿出来,青釉色的碗沿上,玉兰瓣纹路清晰,碗底“团圆”两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孩子们把碗摆在小木桌上,倒上熬好的“山海甜汤”,桂花的香、红枣的甜、蜜的润混在一起,满院都是幸福的味道。
林阿婆端起碗,轻轻喝了一口,眼里泛起了泪光:“我这辈子做老手艺,最幸福的不是绣了多少好东西,而是看到你们这些孩子,把心意藏进手作,把温暖传给更多人,让老手艺活在了春天里。”
陈师傅也端着碗,看着眼前的孩子们,笑着说:“老手艺就像这玉兰树,需要有人种,有人养,有人传,才能一年年开花,一年年长大。你们就是老手艺的春天,是最好的传承人。”
宝宝看着碗里的甜汤,又看了看身边的人——林阿婆、陈师傅、李老师、小花、小虎,还有社团的小伙伴们,突然明白,这场跨越山海的团圆,不是结束,而是老手艺新旅程的开始。那些藏在手作里的心意,那些隔着岁月的约定,那些关于传承的故事,都会像这玉兰树一样,在春风里慢慢生长,在时光里静静绽放,一代又一代,永远不会落幕。
离别的时候,孩子们把自己做的手作塞进林阿婆和陈师傅的包里:宝宝送了块绣着“玉兰团圆”的手帕,乐乐送了个迷你“心愿窑”模型,小雅送了串茉莉风铃。小花则把自己的陶土玉兰送给宝宝,说:“宝宝姐姐,以后我会把老手艺学好,明年春天,我还要来赴约,看玉兰花开。”
大巴车缓缓开动,孩子们追在车后,挥着手喊:“阿婆再见!陈师傅再见!明年春天,我们还在玉兰树下等你们!”林阿婆和陈师傅从车窗里探出头,挥着手,手里还拿着孩子们送的手作,眼里满是不舍。
宝宝站在玉兰树下,看着大巴车消失在路的尽头,手里紧紧攥着小花送的陶土玉兰。春风吹过,枝头的新芽轻轻晃,像在回应她的心意。她知道,明年春天,玉兰一定会开得更艳,老手艺一定会传得更远,而他们的约定,会像这玉兰树一样,永远扎根在时光里,永远温暖,永远鲜活。
她拿出“传承笺”,在最新的一页写下:“春风会走,玉兰会谢,但团圆的心意不会变;岁月会老,故人会远,但传承的匠心不会老。我们都是老手艺的守护者,要把这份温暖,传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写完,她把一片刚摘下的玉兰新芽夹进去,嫩绿的芽尖在纸页上,像一颗正在生长的希望,预示着下一个春天,下一场团圆,下一段更动人的传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