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孩子们拉着林阿婆和陈师傅去看社团的展示柜。宝宝指着“山海手作集”的照片,一一介绍:“这是小花绣的红太阳,这是小虎捏的小树苗,这是陈师傅烧的‘团圆盘’……”林阿婆看着这些手作,眼眶渐渐湿润:“没想到咱们的小手艺,能串起这么多人的心意,阿婆这辈子,没白做老手艺。”
第二天早上,林阿婆和陈师傅要走了。孩子们把自己做的手作塞进他们的包里:宝宝送了块绣着玉兰的手帕,乐乐送了个迷你陶土窑炉,小雅送了串茉莉书签。宝宝拉着林阿婆的手,舍不得松开:“阿婆,您下次还来吗?等玉兰花开了,我拍给您看。”
林阿婆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布包,递给宝宝:“这是江南老玉兰树的枝条,你把它插在校园的土里,等它生根发芽,咱们的玉兰就真的连在一起了。”陈师傅则拍了拍乐乐的肩膀:“下次来,我教你烧真正的窑,让你看看陶土在窑火里怎么变成宝贝。”
大巴车缓缓开动,孩子们追在车后,挥着手喊:“阿婆再见!陈师傅再见!等玉兰花开了,我们给你们寄照片!”林阿婆和陈师傅也从车窗里探出头,挥着手,眼里满是不舍。
宝宝捧着那根玉兰枝条,站在花坛边,看着大巴车消失在路的尽头。她小心地把枝条插进土里,旁边立着那个写着“欢迎”的小木牌,只是上面多了一行字:“玉兰花开时,我们再团圆”。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每天都来花坛边照看玉兰苗和新插的枝条。宝宝还是每天给大山的小花发视频,分享玉兰的生长情况;乐乐则把陈师傅教的烧陶技巧记在本子上,说要等下次见面,给陈师傅一个惊喜;小雅则在活动室的墙上,画了幅“玉兰团圆图”,上面有林阿婆、陈师傅、大山的孩子们,还有校园的每个社员,大家都站在玉兰树下,笑得格外开心。
四月中旬的一天早上,宝宝刚到学校,就看到花坛边围满了人。她跑过去一看,瞬间愣住了——那棵新插的玉兰枝条,竟然抽出了新叶!淡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着,像在跟她打招呼。“发芽啦!枝条发芽啦!”宝宝激动得跳起来,声音传遍了整个校园。
孩子们都跑过来,围着新抽叶的枝条,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梅韵涵笑着拿出手机,给林阿婆和陈师傅发了照片:“你们看,江南的玉兰枝条,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了!”
没过多久,林阿婆就发来视频,屏幕里,她站在江南的玉兰树下,手里举着一张照片,是大山里的玉兰苗——也开花了!淡紫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好看。“宝宝你看,大山的玉兰开花了!”林阿婆的声音里满是激动,“咱们的玉兰,真的连在一起了!”
视频里,小花和小虎也跑了过来,举着刚摘的玉兰花瓣,对着镜头说:“宝宝姐姐,乐乐哥哥,我们的玉兰开花啦!等你们的玉兰花开了,我们一起视频看!”
宝宝看着视频里的玉兰花瓣,又看了看校园里抽叶的枝条,突然觉得,不管是江南的玉兰、大山的玉兰,还是校园的玉兰,都像一根看不见的线,把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而那些藏在手作里的心意,那些隔着山海的牵挂,那些关于团圆的约定,都像这玉兰一样,在春风里慢慢生长,在时光里静静绽放。
夕阳下,宝宝坐在花坛边,手里捧着陈师傅送的“团圆碗”,碗里放着一片从江南带来的玉兰干叶。她看着渐渐长大的玉兰苗,心里默默想着:“等玉兰花开了,我要把花瓣寄给林阿婆和陈师傅,寄给大山的小花和小虎,告诉他们,我们的约定,像玉兰一样,永远不会变。”
风轻轻吹过,玉兰苗的叶子沙沙作响,像在回应她的心意。宝宝知道,这场跨越山海的玉兰之约,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玉兰花开遍校园、江南和大山,会有更多的人爱上老手艺,会有更多的心意跨越山海,连在一起,像这玉兰一样,永远温暖,永远鲜活,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