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可孩子们却迟迟不肯离开。有的孩子举着自己的苏绣作品,追着梅韵涵问:“老师,下次课我们能绣小兔子吗?”有的孩子抱着刚捏好的陶土作品,舍不得放下:“这个小杯子我要带回家,等烧好后用来喝水。”
李校长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对梅韵涵说:“这是我见过最热闹的课后活动,孩子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光,比玩游戏时还开心。”他转头看向龙斯誉:“咱们能不能把课程延长?不仅周三下午,周末也可以开兴趣班,让更多孩子来学。”
龙斯誉点点头:“没问题,我们可以再安排几位师傅来授课,除了苏绣和陶艺,还能加扎染、剪纸课,让孩子们接触更多老手艺。”
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追在车后挥手。羊角辫女孩举着自己的陶土罐子,大声对宝宝说:“下次课我还要跟你一起做!我要做一个更大的罐子,给爸爸也装东西!”宝宝趴在车窗上,用力点头:“好!我教你刻玉兰花纹,爸爸肯定会喜欢的!”
路上,龙震霆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模样,突然说:“我想起年轻时在乡下,看到老木匠教孩子们做小凳子,那时候的孩子没有玩具,却能把自己做的小凳子当成宝贝。现在的孩子有了这么多玩具,却还是喜欢亲手做的东西,因为亲手做的,藏着心意。”
梅韵涵点点头,目光落在宝宝手里的苏绣手帕上。手帕上的玉兰花,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就像孩子们眼里的热爱,纯粹又温暖。她突然想起林阿婆说过的话:“老手艺的传承,不是教多少人学会,而是让多少人心里种下热爱的种子。”现在她终于明白,这些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里发芽了——在江南工坊的绣架前,在陶艺窑房的火光里,在学校活动室的笑声中,每一颗种子都在慢慢生长,带着老手艺的温度,朝着阳光的方向。
第二次去学校时,梅韵涵特意带了林阿婆寄来的苏绣作品——一幅《百鸟朝凤图》,还有几匹新的绣线。林阿婆在信里说:“知道你们去学校教苏绣,我高兴得好几晚没睡着,这些绣线送给孩子们,让他们绣出更美的图案,把苏绣的美传得更远。”
苏绣课上,当梅韵涵展开《百鸟朝凤图》时,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图上的凤凰羽毛用了十几种颜色的绣线,每一根羽毛都绣得细致入微,连阳光照在羽毛上的光泽都能看出来。“这是江南的林阿婆绣的,她绣了整整三年,”梅韵涵轻声说,“每一针每一线,都藏着她对苏绣的热爱。”
一个小男孩指着凤凰的尾巴,小声问:“老师,我能绣这么好看的凤凰吗?”梅韵涵点点头:“只要你有耐心,慢慢学,肯定能绣出来。就像林阿婆说的,没有学不会的手艺,只有没坚持的人。”
陶艺课上,陈师傅带来了上次孩子们捏的作品——经过窑烧后,那些歪歪扭扭的小杯子、小兔子,都变成了暖黄色的陶器,比之前更精致。当孩子们拿到自己的作品时,活动室里响起了欢呼声。羊角辫女孩抱着自己的发卡罐,眼泪都快掉下来:“这个罐子比我想象中还好看!我要马上送给妈妈!”
李校长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突然提议:“咱们办一个校园老手艺展吧!把孩子们的苏绣、陶艺作品都展示出来,让家长们也来看看,自己的孩子有多厉害。”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大家的赞同,孩子们纷纷举手:“我要把我的小兔子作品摆上去!”“我要把我的茉莉绣布展示出来!”
回家的路上,宝宝靠在梅韵涵肩上,小声说:“妈妈,我觉得今天比去江南还开心。”梅韵涵摸了摸她的头:“为什么呀?”“因为我教了好多同学学苏绣,他们都说喜欢苏绣,”宝宝笑着说,“林阿婆说要把苏绣传得更远,现在我们做到了!”
梅韵涵看着女儿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老手艺进校园”不是结束,而是更长远的开始——那些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热爱种子,会在时光里慢慢长大,长成参天大树,让老手艺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童心,让传统与热爱,在岁月里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