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震霆拿起刻刀,熟练地在木头上描了几笔,一朵玉兰的轮廓瞬间成型。“刻木头要顺着木纹走,”他一边演示一边给孩子们讲解,“就像画画要顺着线条,不能反着来,不然木头会裂。”孩子们学着他的样子,拿着铅笔在木头上描轮廓,有的描得歪歪扭扭,有的却格外规整,老木匠在一旁笑着点评:“不错不错,都是有天赋的孩子!”
宝宝握着小刻刀,小心翼翼地沿着轮廓刻下去,木屑一点点落在桌上,她的小脸绷得紧紧的,格外认真。龙斯誉站在她身边,轻轻扶着她的手:“慢慢来,别着急,刻坏了也没关系,咱们再改。”在龙斯誉的帮助下,宝宝的玉兰挂件渐渐有了形状,虽然边缘有些毛糙,却能清晰地看出花瓣的纹路。
晚上,他们在民宿的院子里摆了桌晚饭,吴妈做了孩子们爱吃的江南小菜,有松鼠鳜鱼、桂花糖藕,还有用新鲜茉莉做的茉莉炒蛋。孩子们围坐在桌前,一边吃一边分享今天的收获,有的说要把木雕挂件送给爸爸妈妈,有的说要把苏绣作品装裱起来挂在房间里。
“我明天还要去绣工坊,”宝宝咬着桂花糖藕,含糊地说,“我要跟林阿婆学绣小兔子,还要绣咱们家的全家福!”梅韵涵笑着点头,给她夹了一块松鼠鳜鱼:“好啊,明天咱们再去工坊,让林阿婆教你更难的针法。”
饭后,孩子们都睡了,梅韵涵和龙斯誉坐在民宿的窗边,看着河面上的乌篷船慢慢划过,船夫的小调在夜色里格外悠扬。“今天看着孩子们认真学苏绣、学木雕的样子,我忽然明白,”梅韵涵靠在龙斯誉肩上,轻声说,“老手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要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亲手创作,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龙斯誉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温度:“是啊,就像林阿婆说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藏着心意,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咱们带孩子们来这里,不只是学手艺,更是让他们感受这份热爱,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又准时出现在苏绣工坊。林阿婆特意给宝宝准备了彩色的绣线,教她学绣小兔子的眼睛。“用红色的线绣眼珠,黑色的线绣眼线,”林阿婆握着宝宝的手,一针一针地教,“针脚要细,才能绣出小兔子的灵气。”宝宝学得格外认真,连平时最调皮的小男孩都安静地坐在一旁,专注地绣着手里的作品。
中午时分,他们要离开苏绣工坊了。林阿婆给每个孩子都送了一个小礼盒,里面装着一块小小的苏绣手帕,还有她亲手写的苏绣针法口诀。“以后想绣了,就照着口诀练,”林阿婆摸着宝宝的头,眼里满是不舍,“有空常来江南,阿婆还教你们绣更美的图案。”
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跟林阿婆告别,宝宝还特意把自己剪的小灯笼挂在了工坊的门口:“阿婆,这个灯笼送给您,晚上亮起来特别好看!”林阿婆看着门口的灯笼,眼眶有些湿润,挥着手说:“路上小心,记得常给阿婆写信!”
返程的高铁上,孩子们都抱着自己的作品睡着了,有的怀里还攥着苏绣手帕,有的手里握着木雕挂件。吴妈看着孩子们熟睡的模样,轻声说:“这次江南之行,孩子们肯定能记一辈子。”龙震霆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幅画,是他昨天在木雕店画的江南春景:“我把这次的经历画下来,以后挂在老手艺课堂里,让更多孩子知道江南的老手艺有多美。”
梅韵涵坐在窗边,翻开速写本,把苏绣工坊的场景、孩子们学手艺的模样、还有林阿婆慈祥的笑容都画了下来。她在画的下方写了句话:“绣线连起古今,工坊藏着初心,老手艺的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传递,是热爱与时光的延续。”
龙斯誉凑过来,看着速写本上的画,轻声说:“以后咱们每年都带孩子们来一次江南,去苏绣工坊,去木雕店,去更多的老手艺工坊,让他们感受不同的传统技艺。”梅韵涵点头,靠在他的肩上,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江南风景,心里满是安定。
她知道,这次江南之行不是结束,而是老手艺传承的新开始。那些孩子们亲手绣的玉兰花、刻的木挂件,还有他们眼里对传统手艺的热爱,都会像种子一样,在时光里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老手艺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