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课堂的茉莉糯米糍还在邻里间留着甜香,梅韵涵就收到了江南古镇苏绣工坊的回信——那位曾卖给她玉兰手帕的苏绣艺人林阿婆,邀请他们带着孩子去工坊做客,还说要教孩子们体验最传统的苏绣“打籽绣”。
消息传到课堂上时,孩子们正围着张奶奶学剪小灯笼,听到要去江南,瞬间炸开了锅。“我要去看真正的苏绣!”“我想跟林阿婆学绣玉兰花!”宝宝更是攥着梅韵涵的衣角不放,连剪纸剪刀都忘了放下:“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呀?我要把新剪的灯笼带去给林阿婆看!”
龙斯誉看着孩子们雀跃的模样,笑着把早已订好的高铁票放在桌上:“下周末就去,咱们还住上次那家临河的民宿,让大家好好感受下江南的手艺氛围。”龙震霆也跟着补充:“我还联系了上次那家木雕店的老木匠,让他给孩子们准备点小木料,教大家刻个简单的玉兰挂件。”
出发那天,天刚亮,社区里的五个孩子就背着小背包在龙家老宅门口集合了。宝宝特意穿上了梅韵涵给她做的浅粉色连衣裙,裙摆上用丝线绣着小小的茉莉,手里还抱着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要送给林阿婆的剪纸和龙震霆写的书法作品。“这是爷爷写的‘锦绣江南’,林阿婆肯定喜欢!”宝宝小心翼翼地护着盒子,生怕路上碰坏。
高铁缓缓驶离城市,窗外的风景渐渐染上江南的温润。吴妈坐在窗边,给孩子们讲着她年轻时在江南看到的苏绣故事:“以前大户人家的小姐,十三四岁就要学苏绣,一条手帕要绣上大半年,针脚细得像蚕丝,连花叶上的露珠都能绣得像真的一样。”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睛紧紧盯着窗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精美的绣品。
抵达江南古镇时,正是午后,细雨刚停,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水珠,倒映着路边的红灯笼和白墙黛瓦。林阿婆早已站在苏绣工坊门口等候,身上穿着藏青色的斜襟布衫,手里拄着一根雕花拐杖,拐杖头竟是用老竹根雕的玉兰。“可把你们盼来了!”林阿婆握住梅韵涵的手,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笑得眼睛都眯了,“这些小家伙就是要学苏绣的吧?真精神!”
苏绣工坊藏在一条窄窄的巷子里,推开雕花木门,里面的景象让孩子们瞬间屏住了呼吸——四面墙上挂满了苏绣作品,有展翅的孔雀,有盛开的牡丹,还有江南的烟雨石桥,最显眼的是一幅《玉兰映月图》,月光下的玉兰花瓣半透,连花蕊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仿佛风一吹就能闻到花香。
“这都是我和徒弟们绣的,”林阿婆指着墙上的作品,声音里满是骄傲,“最里面那幅《百鸟朝凤》,我绣了整整三年,光打籽绣的鸟羽就有上千颗,每颗籽都要大小一样,针脚还要藏得看不见。”龙震霆凑近细看,指着一处鸟羽说:“这手艺真是绝了!我年轻时见过不少苏绣,能把打籽绣做到这么精细的,真是少见。”
孩子们被分到一张长桌前,桌上早已摆好了绷架、绣线和针。林阿婆的徒弟小娟给每个孩子递了一块白色的素布,上面用铅笔轻轻画好了一朵小小的玉兰花:“今天咱们学最简单的打籽绣,就是用线绕针一圈,再扎进布里,形成一个小籽,像玉兰的花蕊一样。”
宝宝拿起绣花针,学着小娟的样子穿线,可线总是从针眼里滑出来。她急得鼻尖都冒了汗,林阿婆却笑着走过来,握着她的手:“别急,丫头,穿针要盯着针眼,线要捏紧,就像抓着小蚂蚁一样,轻轻往里送。”在林阿婆的指导下,宝宝终于把线穿进了针孔,她举着针欢呼:“我穿进去啦!我能绣玉兰花啦!”
其他孩子也跟着忙活起来,有的认真地绕线打籽,有的拿着针在布上比划,偶尔还会互相帮忙穿线。梅韵涵坐在宝宝身边,也拿起针线尝试,她想起母亲当年也有一个绣花绷,只是后来搬家时遗失了,如今握着这熟悉的绷架,指尖传来的触感竟和记忆里一模一样。
“绣的时候要注意力度,”林阿婆在孩子们中间来回指导,“线不能拉太紧,不然布会皱;也不能太松,籽会掉。就像过日子,要松紧适中,才会舒服。”她走到一个小男孩身边,看着他绣歪的花瓣,轻轻帮他调整绷架:“你看,把布转一下,针从这边扎进去,花瓣就圆了。”小男孩点点头,重新绣起来,这次的花瓣果然规整了不少。
傍晚时分,孩子们的玉兰花终于绣得有了模样。宝宝的绣品虽然针脚有些歪,打籽的大小也不均匀,却满是心意,她小心翼翼地把布从绷架上取下来,递给林阿婆:“阿婆,这是我绣的玉兰花,送给您!”林阿婆接过绣品,眼里满是感动:“真好看!比我第一次绣的强多了,阿婆要好好收着,挂在工坊里。”
离开苏绣工坊后,他们沿着青石板路往民宿走,路过木雕店时,老木匠早已在门口等候。木雕店不大,里面摆满了各种木雕作品,有小动物,有花草,还有精致的首饰盒。老木匠给每个孩子递了一块巴掌大的桃木:“今天教大家刻个简单的玉兰挂件,先用铅笔描轮廓,再用小刻刀慢慢刻,注意别伤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