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调整程序,喷头开始分层打印一块1米高的样品。打印完成后,都凡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每层的厚度——第一层0.502米,第二层0.498米,第三层0.501米,误差都在0.005米以内,远低于安全阈值。“精度没问题了。”赵磊松了口气,“接下来测试材料的融合效果,看看蓝晶星藻合金的性能是否达标。”
团队取来少量星藻蛋白原液、蓝晶微粒和钛晶粉末,送入打印机的“生物熔炼舱”。熔炼舱内的温度升至500c,三种材料在高频震荡下融合,形成淡蓝色的合金液体,再由喷头打印成一块10厘米见方的样品。林溪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抗辐射、抗低温、自我修复测试。
第二天,测试结果出来了:抗辐射测试中,β射线的穿透率仅为0.3%,远低于传统金属的5%;抗低温测试中,样品在-100c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原有的韧性,没有出现开裂;自我修复测试中,用刀片在样品表面划出1厘米的划痕,24小时后,划痕愈合了80%,48小时后完全愈合。“性能比预期的还好!”林溪拿着报告,兴奋地对都凡说。
调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打印机的同步性”。总部大楼的打印需要三台打印机中的一号机单独完成,而能源站和军营的二号机、三号机需要同步打印,避免出现位置偏差——比如能源站的输电线要与总部大楼的接口精准对接,军营的通道要与总部大楼的后勤区连通。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同步坐标系’,让二号机和三号机的定位系统与一号机联动。”赵磊提出方案,“用卫星定位+地面激光校准,每10分钟同步一次数据,确保三者的位置误差不超过1米。”都凡同意这个方案,安排团队搭建同步系统。
经过三天的调试,同步系统终于建成。测试时,一号机打印总部大楼的底部基础,二号机打印能源站的光伏阵列,三号机打印军营的第一个模块。三个小时后,检查三者的位置——一号机的基础与二号机的光伏阵列接口偏差0.5米,与三号机的模块通道偏差0.3米,完全符合要求。
当所有调试工作完成时,距离任务截止日期还有18天。都凡站在打印基地的观测台上,看着三台整装待发的“创生-III型”打印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从明天开始,蓝顿星球的地表上,将崛起一座属于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穹之城”,而这场用生物科技铸就的奇迹,才刚刚拉开序幕。
7. 初铸星穹:金龟起基
打印启动的那天,蓝顿星球的天气格外好——橙红色的天空没有云层,蓝炬星的光芒柔和地洒在地表上。米凡亲自来到打印基地,与都凡一起按下了“启动按钮”。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三台“创生-III型”打印机的喷头缓缓升起,对准各自的打印区域,淡蓝色的蓝晶星藻合金液体从喷头中流出,像一条灵动的蓝色溪流,在地面上勾勒出建筑的轮廓。
一号机负责的总部大楼,首先开始打印“金龟的腹部基础”。基础部分需要3层生物合金骨架,每层厚度5米,总面积平方米。喷头按照预先设定的路径,先打印出第一层骨架的轮廓,再填充合金材料,每打印完1米,就注入一次自我修复因子。都凡坐在观测台的控制台前,实时监控着打印数据:材料流速、温度、层厚,每一个参数都显示在屏幕上,绿色的指示灯表示一切正常。
“基础的承重能力很关键,必须确保每一处都没有气泡。”都凡对身旁的陈默说。陈默是结构工程师,负责监控建筑的受力情况。他调出基础的三维受力模型,回答:“目前的打印密度是2.8克\/立方厘米,符合设计要求,没有发现气泡——我已经设置了自动检测程序,一旦密度异常,会立刻报警。”
第一天的打印很顺利,一号机完成了总部大楼基础的第一层,二号机完成了能源站10个光伏“花瓣”中的2个,三号机完成了军营的2个营区模块。当天晚上,都凡安排了三班倒的轮班制度:技术团队分为三组,每组8小时,24小时监控打印机的运行,确保不会出现意外。
第二天凌晨,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号机的“材料供给管”出现了堵塞,导致喷头的材料流速从每秒3毫升降到了1毫升。值班的技术员发现后,立刻上报给都凡。都凡赶到现场时,喷头已经停止了打印,基础的第二层只打印了一半。“怎么回事?”都凡问负责材料供给的王涛。
王涛脸色有些发白:“供给管里的蓝晶星藻合金在低温下凝固了,堵住了管道。我们之前没想到夜晚温度会这么低,没有给供给管加保温层。”都凡没有责怪他,而是立刻思考解决方案:“马上用‘星藻加热带’包裹供给管,加热到50c,让合金融化;同时,在供给管的入口处安装‘恒温控制器’,确保材料温度保持在40c,不会再凝固。”
团队立刻行动,半小时后,供给管疏通,喷头恢复了正常流速。都凡看着重新启动的打印机,对王涛说:“蓝顿星球的昼夜温差太大,以后每天晚上都要检查保温设备,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王涛点点头,羞愧地说:“我记住了,以后会更仔细。”
接下来的五天,打印工作稳步推进。总部大楼的基础三层全部完成,金龟的腹部轮廓已经清晰可见,开始向上打印第一层楼层;能源站的10个光伏“花瓣”完成了8个,中心的生物储能电池也开始打印;军营的20个营区模块完成了15个,模块之间的生物通道开始连接。
第六天,米凡再次来到打印基地,看到初具规模的核心枢纽,忍不住赞叹:“都凡,你做得很好!照这个速度,一个月内完成任务没问题。”都凡指着总部大楼的顶部:“接下来要打印金龟的外壳和触角,那部分的弧度更复杂,精度要求更高,还需要更小心。”米凡拍拍他的肩膀:“我相信你,有任何需要,随时找我。”
站在打印基地的边缘,看着蓝晶星藻合金一点点堆积,逐渐形成高耸的建筑轮廓,都凡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团结的象征——而他,正用生物科技的力量,将这份象征,刻在蓝顿星球的土地上。
8. 壳与触的挑战:弧线上的精度
总部大楼的基础和低层完成后,打印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金龟外壳的流线型弧度,以及通讯塔的触角。这两部分的结构复杂,精度要求极高,一旦出现偏差,不仅会影响外观,还会导致辐射防护失效、信号传输受阻。
金龟外壳的打印,需要喷头沿着预设的弧线移动,每层的角度都要精确到0.1度。一号机的喷头装有“弧面定位传感器”,能实时调整移动轨迹,但在打印到300层的位置时,传感器突然出现了误差——原本应该向内倾斜3度的弧线,变成了倾斜2.8度,导致外壳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凸起。
“传感器受蓝炬星的射线干扰了!”赵磊立刻分析原因,“蓝炬星今天的β射线强度比平时高20%,影响了传感器的电子元件。”都凡皱了皱眉:“有没有办法屏蔽射线?”赵磊回答:“可以给传感器加装‘蓝晶屏蔽罩’,蓝晶微粒能吸收射线,应该能恢复精度。”
团队立刻拆下传感器,加装了一层0.5毫米厚的蓝晶屏蔽罩。重新安装后,传感器的误差消失了,喷头恢复了正确的弧线轨迹。为了弥补之前的凸起,都凡决定在接下来的两层中,微调弧线角度,逐步修正偏差。两天后,凸起被完全修正,外壳的流线型再次变得流畅。
通讯塔的触角打印,难度更大。触角从金龟大楼的头部延伸出来,高度达到1000米,直径从底部的5米逐渐缩小到顶部的1米,需要全程保持直线,且内部要安装生物信号发射器,所以打印时必须预留出精准的“中空通道”。
“触角的中空通道直径是1米,误差不能超过0.05米,否则发射器装不进去。”都凡对陈默说,“我们需要在打印时,用‘可溶解支撑柱’临时支撑通道壁,等打印完成后,再用生物溶剂溶解支撑柱,形成中空。”陈默点头:“支撑柱的材料我已经准备好了,是‘星藻多糖’,遇水就能溶解,不会影响通道壁的结构。”
打印触角时,喷头先打印出通道壁的内层,然后在内部打印支撑柱,再打印外层,形成双层结构。前500米的打印很顺利,但到了600米的高度时,问题出现了——支撑柱的溶解速度比预期的慢,导致通道内部出现了残留,影响了后续的打印。
“溶剂的浓度不够!”林溪检查后发现问题,“之前用的是10%的星藻溶剂,现在需要提高到15%,才能加快溶解速度。”都凡立刻让团队调配新的溶剂,注入通道内部。两小时后,残留的支撑柱完全溶解,触角的打印继续推进。
经过七天的努力,金龟外壳和通讯塔的触角终于打印完成。站在地面上仰望,888层的总部大楼像一只巨大的金色乌龟,静静地趴在蓝顿星球的地表上,两根银色的触角直冲云霄,在橙红色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壮观。都凡用望远镜观察外壳的纹路和触角的直线度,确认没有偏差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总部大楼的主体结构,已经完成了90%。
接下来,只需要完成内部的楼层划分、设备安装,以及能源站、军营的收尾工作,整个核心枢纽就能在规定时间内交付。都凡看着屏幕上的进度条——距离任务截止日期还有6天,时间虽然紧张,但他知道,只要团队继续保持专注,这场“生物铸穹”的奇迹,终将圆满落幕。
9. 能营收尾:星花与营堡
总部大楼的主体结构完成后,都凡将精力转向能源站和军营的收尾工作。这两项设施虽然结构不如总部大楼复杂,但涉及到后续的实际运转,细节上不能有任何疏漏。
能源站的10个光伏“花瓣”已经全部打印完成,每个花瓣的表面都覆盖着一层淡绿色的光藻膜。林溪带领团队对光藻膜进行“活性测试”——用蓝炬星的模拟光谱照射光藻膜,测量其发电效率。测试结果显示,每平方米光藻膜的日发电量达到15.2度,略高于预期的15度,总发电量每天能达到228万度,完全能满足核心枢纽的用电需求。
“光藻膜的活性能维持3年,3年后需要更换一次。”林溪向都凡汇报,“我已经制定了更换方案,到时候只需要用‘创生-III型’打印机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打印一层光藻膜,不需要拆除旧膜,节省时间。”都凡点头:“很好,还要在能源站安装‘智能调度系统’,根据总部大楼和军营的用电需求,实时调整发电量,避免浪费。”
能源站的核心——生物储能电池,也进入了最后的调试阶段。这种电池以星藻蛋白为电解质,蓝晶微粒为电极,储能密度是传统锂电池的5倍,且能快速充放电。工程师团队用总部大楼的模拟用电负荷测试电池的放电能力——在用电高峰时,电池能在10分钟内释放出50万度电,完全能应对突发的用电需求。
军营的20个营区模块已经全部完成,模块之间的生物通道也连接完毕。都凡带领军队代表参观军营时,军队代表提出了一个需求:“每个模块的宿舍需要增加‘应急避难舱’,一旦遭遇袭击,士兵能快速进入避难舱,同时避难舱要具备独立的供氧和通讯系统。”
都凡立刻安排团队在每个模块的地下室增加避难舱。避难舱采用加厚的蓝晶星藻合金,能抵御10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内部装有生物供氧装置,可维持10人72小时的供氧需求,通讯系统能直接连接总部大楼的信息中心。由于避难舱的结构简单,团队只用了2天就完成了20个模块的避难舱打印。
军营的训练场也进行了优化。原本的训练场是平坦的地面,都凡根据军队的训练需求,在训练场的边缘打印了“模拟障碍区”——包括1米高的生物合金矮墙、3米宽的模拟战壕、5米高的攀爬架,这些障碍都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训练科目调整位置。军队代表看到优化后的训练场,满意地说:“这样的设计很灵活,完全能满足我们的训练需求。”
在收尾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能源站与总部大楼的“输电线衔接”。输电线采用的是“生物导电材料”,需要与总部大楼的能源接口精准对接,偏差不能超过0.1米。但在对接时,团队发现输电线的接口比总部大楼的接口小了0.05米,无法正常连接。
“是打印时的材料收缩导致的。”赵磊分析原因,“生物导电材料在冷却后会收缩0.5%,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都凡思考了片刻,提出解决方案:“用‘热膨胀剂’涂抹在输电线的接口处,加热到60c,让接口膨胀0.05米,然后快速对接,冷却后就能紧密贴合。”
团队按照这个方案操作,果然成功完成了对接。测试显示,输电线的导电效率没有受到影响,能源传输稳定。当能源站和军营的收尾工作全部完成时,距离任务截止日期还有3天——核心枢纽的所有主体设施,已经全部建成。
都凡站在总部大楼的顶层,俯瞰整个核心枢纽:金龟造型的总部大楼巍峨耸立,能源站的星花状光伏阵列在阳光下闪烁着绿光,军营的模块化营堡整齐排列,通讯塔的触角直冲云霄。他知道,再过3天,达尔文小总统将在这里举行核心枢纽的启用仪式,而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新篇章,也将从这里正式开启。
10. 星穹落成:使命与新程
任务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核心枢纽的所有设施都完成了最终的调试。总部大楼的内部,议会厅的全息投影设备能清晰地显示三大星域的实时画面,信息中心的超级计算机能处理每秒10亿次的数据流,应急避难所的供氧和通讯系统全部正常;能源站的智能调度系统与总部大楼、军营的用电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军营的士兵已经开始分批入驻,熟悉营区的设施;通讯塔的信号覆盖了整个蓝顿星球,甚至能与3光年外的星域建立稳定通讯。
米凡再次来到核心枢纽,在都凡的陪同下,逐一检查各个设施。在总部大楼的议会厅,米凡站在星图投影前,看着三大星域的星球在投影中闪烁,感慨地说:“都凡,你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任务。这座核心枢纽,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三大星域和平的象征。”
都凡回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的努力——林溪的材料研发、赵磊的设备调试、陈默的结构设计,还有所有技术员和工人的日夜坚守。”米凡点头:“但你作为总负责人,展现出的领导力和专业能力,是这次任务成功的关键。达尔文小总统已经决定,在明天的启用仪式上,授予你‘星穹功勋’勋章。”
当天晚上,都凡带领团队对核心枢纽进行了最后一次全面检查。他们分成10个小组,分别负责总部大楼、能源站、军营、通讯塔的每个角落,确保没有任何隐患。都凡亲自检查总部大楼的自我修复系统——他用刀片在外壳上划出一道划痕,不到24小时,划痕就愈合了一半,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启用仪式当天,蓝顿星球的天空格外晴朗。达尔文小总统、米凡、都凡,以及三大星域的代表,都来到了总部大楼前的广场上。广场上,大宇宙军的士兵整齐列队,核心枢纽的全息投影在广场中央绽放,展示着总部大楼、能源站、军营、通讯塔的全貌。
达尔文小总统走上演讲台,声音通过通讯塔传遍整个蓝顿星球:“今天,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枢纽正式启用。这座枢纽,是用科技铸就的和平堡垒,是三大星域团结的见证。从今天起,这里将成为我们共同协商、共同发展、共同守护和平的核心。我要感谢米凡先生的推动,感谢都凡先生和他的团队,用一个月的时间创造了这个奇迹!”
演讲结束后,达尔文小总统为都凡颁发了“星穹功勋”勋章。勋章的主体是金龟造型,背面刻着“生物铸穹,星穹永固”八个字。都凡接过勋章,心中充满了自豪——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团队、对生物科技力量的认可。
仪式结束后,米凡对都凡说:“核心枢纽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其他星球建设类似的设施,推动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你愿意继续担任下一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吗?”都凡看着远处的核心枢纽,眼神坚定:“我愿意。只要能为和平贡献力量,我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夕阳下,金龟造型的总部大楼被染成了温暖的金色,通讯塔的触角在橙红色的天空下划出优美的弧线。都凡知道,这场“生物铸穹”的任务虽然结束了,但属于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而他,将带着这份“星穹之命”,继续用生物科技的力量,为宇宙的和平与繁荣,绘制更宏伟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