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密统帝国 > 第170章 生物蓝图与星河疆域

第170章 生物蓝图与星河疆域(1 / 2)

1. 使命授受:蓝顿星球的建筑宣言

米凡站在星际议会大厅的落地窗前,身后是刚刚结束宣誓仪式的余温。

全息投影屏上还残留着“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色徽标,徽标边缘的星河纹路缓缓流转,映得他眼底泛起一层冷光。

作为共同体的核心推动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宣誓不仅是仪式,更是对密统帝国的无声宣战——三天前,密统帝国的外交舰队刚在蓝顿星球外围巡航,用引力波传递了最后通牒:若一个月内人类无法在蓝顿建立稳固的统治设施,将收回这片“无主星域”。

他抬手按了按耳后的通讯器,声音低沉却坚定:“都凡,到顶层指挥室来,有紧急任务。”

都凡抵达时,指挥室的全息沙盘正悬浮着蓝顿星球的三维模型,模型上用红色标注出三块待建区域:中心区的总部大楼、东部的军营、西部的能源与通讯集群。

米凡转身,指尖在沙盘上一点,红色区域立刻放大,露出详细的参数标注:总部大楼需888层,高度突破2600米;军营需容纳30万大宇宙军,含重力训练舱与应急避难所;能源站需供应三者全负荷运转,通讯塔需覆盖蓝顿全星球及周边三颗卫星。

“达尔文小总统已经签署授权,”米凡的指尖停在“创世者-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的图标上,“这是我们最新的技术成果,能将生物活性材料与金属合金融合,你要做的,就是在一个月内,用它把这三块区域变成现实。”

都凡的目光落在沙盘上,喉结动了动——他是生物打印领域的顶尖专家,曾主导过“火星前哨站”的生物舱建设,但如此庞大的工程,且限定一个月,还是第一次。

他没有犹豫,抬手敬礼:“保证完成任务。只是总统先生,创世者-III型虽已量产,但生物活性材料与金属合金的融合率最高仅85%,要抗住蓝顿星球的宇宙辐射和季风冲击,至少需要90%以上的融合度。”

米凡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银色的金属盒,打开后是一枚嵌着蓝晶粒子的芯片:“这是蓝顿原住民提供的‘金龟基因片段’,他们说这种生物能在辐射环境中存活千年,或许能帮你突破材料瓶颈。”

都凡接过芯片,指尖传来芯片的微热——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块芯片,更是人类在蓝顿星球立足的最后希望。

2. 蓝图初绘:金龟原型的文化锚点

都凡回到自己的实验室时,全息设计平台已经亮起,屏幕上滚动着创世者-III型的最新参数:每小时可打印100立方米材料,误差不超过0.1毫米,支持32种材料同步融合。

他将米凡给的芯片插入接口,平台立刻弹出一段全息影像:蓝顿星球的广袤荒原上,一只半米长的金龟正缓慢爬行,它的甲壳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即使路过辐射值超500西弗的区域,甲壳也毫无损伤。

影像下方是原住民的语音注解:“金龟是‘大地的守护者’,它的甲壳能挡住天空的‘怒火’(宇宙辐射),它的步伐能扎根‘大地的呼吸’(星球磁场),若以它为形,建筑将与蓝顿共生。”

都凡的眼睛亮了——这正是他需要的设计锚点。

他抬手在平台上滑动,调出总部大楼的初始框架:888层,每层3米,总高2664米,底部直径500米,顶部直径200米,呈锥形结构。

但很快他就摇了摇头——锥形虽稳定,却无法最大化利用金龟甲壳的抗辐射特性,而且传统锥形结构在蓝顿0.8倍地球重力的环境下,顶部会因风压出现晃动。

他点击“重塑”按钮,将大楼的轮廓调整为金龟的形态:底部是金龟的“腹甲”,作为承重基座,直径扩大到800米;中部是“背甲”,888层的主体建筑嵌入背甲纹理中,每层的窗户对应背甲的斑纹;顶部是金龟的“头部”,作为指挥中心,可360度旋转,监测周边星域。

这个设计刚成型,平台就弹出警告:“传统建筑材料无法实现背甲纹理的立体成型,且抗辐射指数仅300西弗,低于蓝顿星球平均辐射值450西弗。”

都凡早有预料,他点开“材料库”,选中“生物活性碳纤维”与“钛合金粉末”,再将金龟基因片段导入材料参数中——这是创世者-III型的核心功能:将生物基因与金属融合,让材料拥有“生命特性”。

他按下“模拟融合”按钮,屏幕上开始显示数据:融合初期,基因片段与金属粉末出现排斥,融合率仅52%;当他加入蓝顿星球特有的“蓝晶粒子”作为中介后,融合率迅速攀升到88%;再调整能量激活强度,从1000焦耳提升到1200焦耳,融合率最终稳定在93%。

“抗辐射指数呢?”都凡追问,平台立刻弹出结果:“93%融合度材料抗辐射指数达600西弗,满足需求;自我修复速度:受损面积1平方米内,24小时可完全修复。”

他长舒一口气,抬手揉了揉眉心——三天三夜的草图绘制与模拟推演,终于有了第一个突破。

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他的首席助手阿夏抱着一叠数据报告走进来:“都凡老师,军营的初始设计遇到问题了——传统营房无法在一个月内满足30万士兵的住宿需求,而且能源消耗会超出预算。”

3. 军营革新:模块化生物舱的构想

都凡接过阿夏递来的报告,目光扫过关键数据:传统营房单舱容纳10人,需3万间,建设周期至少45天,每间日均能耗20度,总能耗60万度\/天,远超能源站初期规划的40万度\/天。

“传统方案肯定不行,”都凡把报告放在桌上,手指在全息平台上轻点,调出军营的待建区域——位于蓝顿星球东部的平原,面积约50平方公里,靠近能源站,方便能源供应。

他突然想到创世者-III型的“模块化打印”功能——既然总部大楼能用生物材料实现立体成型,军营为什么不能用模块化生物舱?

“阿夏,你有没有想过,军营不是‘盖’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都凡的指尖在平台上画了一个圆柱形的舱体,“我们设计一种生物模块化舱,每个舱体直径10米,高5米,可容纳20名士兵,内部自带供氧、净化、温控系统,还能通过生物链接实现模块拼接。”

阿夏眼睛一亮:“您是说,像搭积木一样?需要多少士兵,就拼接多少舱体?”

“对,而且生物舱的材料和总部大楼一样,用融合了金龟基因的活性合金,”都凡调出材料参数,“这样生物舱不仅能抗辐射,还能自我净化——士兵生活产生的垃圾,可通过舱体内部的生物酶分解,转化为能源,降低能耗。”

他边说边在平台上绘制生物舱的内部结构:舱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睡眠区,20个睡眠舱呈环形排列,每个睡眠舱配备全息通讯器,可与地球总部直接联系;下层是生活区,包含厨房、卫生间、小型训练室,训练室可通过调整重力参数,模拟地球重力(1G),方便士兵保持训练状态。

“能耗呢?”阿夏最关心这个问题,都凡调出模拟数据:“单个生物舱日均能耗15度,30万士兵需1.5万间舱体,总能耗22.5万度\/天,比传统方案减少62.5%,完全在能源站的预算内。”

“建设周期呢?”阿夏追问,都凡点开创世者-III型的打印效率:“创世者-III型一次可打印2个生物舱,耗时2小时,我们调派10台打印机同时工作,每天可打印240个,1.5万间仅需62.5天——不对,还是超了一个月。”

他皱起眉头,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调整打印参数:“把生物舱的直径缩小到8米,高度不变,容纳人数减少到16人,这样单个舱体的打印时间缩短到1.5小时,10台打印机每天可打印320个,1.5万间需46.875天,还是不够。”

“那增加打印机数量?”阿夏提议,都凡摇头:“目前共同体只有15台创世者-III型,总部大楼需要5台,能源站和通讯塔需要3台,最多只能给军营调派7台,而且多台打印机同时工作会造成能源负荷波动,风险太高。”

两人陷入沉默,这时实验室的门又被推开,负责结构力学的老专家李默走了进来,他看到平台上的生物舱设计,笑着说:“小都,你是不是把生物舱的‘生长’特性忘了?”

都凡一愣:“生长特性?”

“对,活性合金材料能自我组装,”李默走到平台前,点击“材料特性”选项,“你看,打印好的生物舱模块,在蓝晶粒子的刺激下,能通过舱体底部的‘根须’结构,与其他模块自动连接,不需要人工拼接——这样打印时不用考虑拼接精度,能提高20%的打印效率。”

都凡立刻调整参数:打印效率提升20%后,7台打印机每天可打印384个生物舱,1.5万间仅需39天,还是差9天。

“再优化内部结构,把厨房和卫生间做成共享模块,”李默继续说,“每10个居住舱配1个共享生活舱,这样居住舱的结构更简单,打印时间缩短到1小时,7台打印机每天可打印504个,1.5万间居住舱加1500个共享舱,总共1.65万间,仅需32.7天,接近一个月了。”

“还差2.7天,”都凡咬了咬牙,“再把打印时的能量激活强度提高到1300焦耳,虽然会增加5%的材料损耗,但能再提升10%的打印效率,这样每天可打印554个,1.65万间仅需29.8天,刚好在一个月内!”

平台弹出警告:“能量强度超安全阈值,材料损耗率达10%,是否确认?”

都凡毫不犹豫地点击“确认”:“损耗的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时间不能等。”

4. 能源危机:反物质反应堆的安全锁

解决了军营的时间问题,都凡的注意力立刻转向能源站——总部大楼和军营的能耗加起来是22.5万度\/天,再加上通讯塔的10万度\/天,总能耗达32.5万度\/天,而能源站的核心是反物质反应堆,设计输出功率是35万度\/天,看似有冗余,但反物质反应堆的安全问题还没解决。

他调出反物质反应堆的设计图纸:反应堆的核心是一个直径5米的真空舱,内部储存着0.1克反物质,通过磁场约束,让反物质与正物质缓慢湮灭,释放能量。

但问题在于,蓝顿星球的磁场不稳定,会干扰反应堆的磁场约束——三天前的一次模拟中,磁场波动导致反物质与正物质的湮灭速度突然加快,输出功率瞬间飙升到50万度\/天,差点引发反应堆爆炸。

“必须给反应堆加一道‘安全锁’,”都凡召集能源团队开会,会议室内的全息屏上显示着反应堆的模拟爆炸画面,“磁场约束一旦失效,我们需要在0.1秒内切断反物质供应,同时启动应急冷却系统。”

团队里负责磁场研究的陈风推了推眼镜:“目前的磁场约束用的是超导线圈,在蓝顿磁场波动时,线圈的电流会不稳定,导致磁场强度变化——我建议改用‘生物磁场’,用融合了金龟基因的生物材料制作线圈,生物材料能自动适应磁场波动,保持磁场稳定。”

“生物磁场的强度够吗?”都凡问,陈风调出实验数据:“我们做过实验,生物材料线圈的磁场强度可达2特斯拉,是传统超导线圈的1.5倍,而且稳定性提升30%,在蓝顿磁场波动±0.5高斯的范围内,磁场强度变化不超过0.1特斯拉。”

都凡点头:“那应急系统呢?0.1秒的反应时间,传统的机械阀门根本来不及。”

“用生物瓣膜,”负责应急系统的林溪举手,“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生物活性瓣膜,安装在反物质供应管道上,瓣膜的材料是经过基因改造的心肌细胞,能在磁场波动时,0.05秒内收缩,切断反物质供应,比机械阀门快一倍。”

“心肌细胞的存活时间够吗?”都凡追问,林溪回答:“我们在瓣膜周围设计了营养供应通道,能持续给心肌细胞提供营养,存活时间可达10年,远超反应堆的设计使用寿命5年。”

方案看似可行,但模拟实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生物磁场线圈与生物瓣膜会产生“磁场干扰”——线圈的磁场会刺激心肌细胞,导致瓣膜误收缩,切断反物质供应。

“这可怎么办?”林溪急得直跺脚,反物质供应频繁中断,会导致能源输出不稳定,总部大楼的生物材料打印会中断,军营的生物舱也无法正常“生长”。

都凡盯着全息屏上的干扰数据,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我们给生物瓣膜加一层‘磁屏蔽层’,用超薄的活性合金制作,既能屏蔽线圈的磁场,又不影响瓣膜的收缩——而且磁屏蔽层还能作为应急冷却系统的导热通道,一举两得。”

他让陈风和林溪合作,调整设计方案:在生物瓣膜外包裹一层0.1毫米厚的活性合金屏蔽层,屏蔽层的内部有微型冷却通道,与反应堆的应急冷却系统连接。

再次进行模拟实验:蓝顿磁场波动时,生物线圈的磁场稳定在1.8-2.0特斯拉之间,生物瓣膜没有出现误收缩;当人为制造磁场约束失效时,瓣膜在0.05秒内收缩,切断反物质供应,同时冷却系统通过屏蔽层的通道,在0.5秒内将反应堆温度从1000c降至500c,输出功率稳定在安全范围内。

“成功了!”团队成员们欢呼起来,都凡却没有放松——能源站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与通讯塔的能源分配。

通讯塔的核心是“跨星系信号放大器”,需要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一旦能源中断,人类与地球总部的通讯会断开,无法接收密统帝国的最新动态。

“我们在能源站设置两个输出端口,”都凡在图纸上标注,“主端口给总部大楼和军营,副端口给通讯塔,副端口配备备用电池,容量10万度,能在主能源中断时,维持通讯塔工作24小时——这样即使反应堆出现短暂故障,通讯也不会中断。”

他调出能源分配模拟:主端口输出22.5万度\/天,副端口输出10万度\/天,备用电池每天充电10万度,反应堆的输出功率35万度\/天,刚好平衡,没有冗余,但也没有浪费。

5. 通讯攻坚:蓝晶粒子的信号桥梁

解决了能源问题,通讯塔的设计又摆上了台面——蓝顿星球的大气中含有大量蓝晶粒子,这些粒子能增强生物材料的活性,但也会吸收和散射电磁波,导致传统通讯信号的传输距离不超过1000公里,而通讯塔需要覆盖蓝顿全星球(直径公里),还要与地球总部(距离蓝顿星球1.2光年)建立通讯。

“传统的电磁波通讯肯定不行,”负责通讯技术的张野把一杯咖啡放在都凡面前,“蓝晶粒子对电磁波的吸收率达80%,即使我们把通讯塔建到1000米高,信号也传不出1万公里。”

都凡喝了一口咖啡,目光落在全息屏上的蓝晶粒子数据:蓝晶粒子的直径约1纳米,带有正电荷,能吸收波长在1-10米的电磁波,但对波长在0.01-0.1米的微波吸收率仅10%。

“那我们用微波通讯,”都凡说,张野摇头:“微波的传输距离短,而且要与地球总部通讯,需要跨光年传输,微波的衰减太严重,根本传不到地球。”

“跨光年通讯需要中微子,”都凡突然想到,“中微子能穿透任何物质,衰减率极低,适合跨星系通讯——我们可以在通讯塔顶部安装中微子发射器,与地球总部的中微子接收器连接,解决跨星系通讯问题;星球内部的通讯,用微波加‘蓝晶粒子中继’。”

“蓝晶粒子中继?”张野没听过这个概念,都凡解释:“蓝晶粒子带有正电荷,我们可以在通讯塔周围的大气中,用激光激活部分蓝晶粒子,让它们成为‘信号中继站’——微波信号遇到激活的蓝晶粒子,会被反射和放大,这样就能覆盖全星球。”

张野立刻进行模拟:在通讯塔顶部安装一个直径10米的中微子发射器,功率1000千瓦,能持续向地球方向发射中微子信号,地球总部的接收器可在1.2光年后接收到信号,误差不超过1秒;在通讯塔中部安装10个微波发射器,每个发射器的功率100千瓦,通过激光激活大气中的蓝晶粒子,形成一个直径公里的信号覆盖圈,信号强度满足手机、对讲机等设备的使用需求。

“但激光激活蓝晶粒子需要能源,”张野调出能源需求,“每个激光发射器的功率50千瓦,10个就是500千瓦,每天需要度电,加上中微子发射器的1000千瓦,每天度电,通讯塔的总能耗达度\/天,超出了之前规划的10万度\/天。”

都凡皱了皱眉,调出能源站的参数: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是35万度\/天,总部大楼和军营的总能耗是22.5万度\/天,加上通讯塔的12.4万度\/天,总能耗达34.9万度\/天,几乎满负荷运转,没有任何冗余。

“能不能降低激光发射器的功率?”都凡问,张野摇头:“功率低于50千瓦,无法激活足够的蓝晶粒子,信号覆盖会出现盲区,东部军营的信号会中断。”

都凡盯着屏幕,突然看到能源站的备用电池:“备用电池的容量是10万度,我们可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让备用电池辅助供电,晚上用电低谷时,给备用电池充电——这样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不用增加,也能满足通讯塔的能耗需求。”

他调整能源分配方案:白天(6:00-18:00),反应堆输出35万度\/天,其中22.5万度给总部大楼和军营,12.4万度给通讯塔,超出的0.1万度由备用电池补充;晚上(18:00-6:00),总部大楼和军营的能耗降至10万度\/天,通讯塔的能耗降至8万度\/天,反应堆输出25万度\/天,剩余的7万度给备用电池充电,12小时可充电84万度,远超备用电池10万度的容量,完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