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控室的危机:虚弱的帝王与暗藏的野心
王侃侃抱着棱角分明的双核裂变电池踏入中控室时,金属靴底与星陨合金地板碰撞的 “嗒嗒” 声,竟被空气中凝滞的紧张感压得模糊 —— 那紧张感像一层无形的薄膜,裹着中控室里每一件设备,连穹顶 “星轨投影系统” 投射的光线都显得沉重。这套投影系统采用 “量子光粒成像技术”,以 0.5 倍速缓慢运转时,淡蓝色的星图光线会沿着墙面 “量子导光板” 的纳米级纹路流动,在地面投射出细碎的星点,每颗星点都对应着一颗真实的宇宙星体,甚至能看到星体表面的自转轨迹,可此刻,再精致的星图也照不亮突安苍白的脸庞。
突安斜倚在生物感应躺椅上,这把躺椅的靠背镶嵌着 36 个 “压力感应点”,能实时监测身体姿态并调整支撑角度,可此刻它只能徒劳地维持着最舒适的弧度 —— 突安淡蓝色的肤色像被抽走所有色素般褪成近乎透明的苍白,唇瓣抿成一条毫无血色的直线,连耳后那枚直径仅 1.5 厘米的 “神经贴片” 都闪烁着危险的黄色预警。这枚贴片通过皮下毛细血管采集血液样本,以 0.5 秒 \/ 次的频率分析 “蓝血因子” 浓度,此刻屏幕上的数字死死停在 4.8g\/L,远低于 15g\/L 的正常阈值,每闪烁一次,红色的 “能量流失 1%” 提示就会在贴片边缘跳一次,像在倒计时。
脑输机的银色导线仍缠绕在他额间,导线由 “超导纤维” 编织,直径仅 0.3 毫米,末端的 “意识接口” 是一枚嵌着 12 根微型电极的透明圆盘,紧密贴在太阳穴上 —— 这些电极能穿透头皮,直接与神经元建立连接,实现意识与设备的实时交互。可此刻,连接的终端屏幕上,黄色指示灯以 3 秒一次的频率微弱闪烁,光芒强度仅为正常蓝色的 28%,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可能被中控室通风系统吹来的微凉气流熄灭。王侃侃的目光扫过躺椅扶手旁的 “紧急唤醒按钮”,按钮表面的 “蓝顿文字” 已因长期使用磨损,边缘泛着毛边,隐约能辨认出 “生命急救” 的含义,可他的指尖只是在空中顿了顿,又缩了回来 —— 突安的虚弱,对他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比任何急救都重要。
“生命体征监测仪” 的全息投影悬浮在躺椅左侧,半透明的蓝色数据面板边缘泛着淡淡的电流光晕,像一层薄纱裹着跳动的数字。心率 38 次 \/ 分钟(蓝顿人正常区间 60-70 次 \/ 分钟,低于 40 次会触发脑部供氧不足,终端已自动弹出红色的 “脑损伤风险提示”,提示框旁还标注着 “剩余安全时间:12 分钟”,数字每秒都在减少),呼吸频率 9 次 \/ 分钟(每一次吸气都伴随胸口微弱的起伏,像被无形的手按压的气囊,胸腔起伏幅度不足正常状态的 1\/3,连领口处的 “气流感应片” 都只亮起微弱的绿光 —— 这片感应片能检测呼吸气流强度,低于 15L\/ 就会触发低氧警报),血压 78\/49hg(血管收缩压已逼近休克临界值,面板边缘泛起一圈圈红色警告波纹,波纹扩散的速度随血压下降逐渐加快,从最初的 5 秒 \/ 圈变成 3 秒 \/ 圈)。
王侃侃下意识放下核电池,暗物质合金外壳与控制台碰撞的 “咚” 声在空旷的中控室里格外刺耳,回声在墙壁间反弹,显得格外突兀。他却丝毫未在意 —— 这枚电池的外壳采用 “多层分子压缩技术”,外层是 10 毫米厚的星陨合金(这种合金由蓝顿星陨石提炼而成,硬度是钛合金的 8 倍),中层是 “暗物质缓冲层”(能吸收 99% 的冲击力),内层是 “能量隔绝膜”(由 “反物质粒子” 编织,可阻挡任何能量泄漏),别说碰撞,就算从 10 米高空坠落也不会损坏。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控制台角落的 “紧急医疗按钮”,按钮下方的指示灯亮着柔和的白光,代表医疗舱处于待命状态,指尖悬停在按钮上方 3 厘米处,能感受到按钮散发的微弱热量(按钮内置加热片,防止低温环境下冻结),可最终还是悄悄收回 —— 救与不救,在他脑海里已演变成一场权力的博弈:救了突安,自己永远只能是屈居人下的博士,拿着固定的薪资,看着突安站在宇宙的聚光灯下;不救,或许就能一步登天,成为蓝顿星乃至整个宇宙的掌控者。
一个疯狂的念头瞬间攫住他的大脑,像藤蔓般缠绕着每一根神经:若突安此刻离世,自己将成为最大赢家。作为宇宙社科院的负责人,复制体的神经芯片由他独家编码,芯片里的 “核心指令集” 只有他能修改,每季度的授权密钥更是需要他的虹膜 + 指纹双重验证才能生成 —— 去年他曾故意延迟 3 天更新密钥,导致 30% 的复制体陷入 “待机状态”,当时蓝顿卫队急得团团转,最后还是他出面才解决问题,那时他就知道,自己掌握着复制体的命脉。
手中的四枚核电池,更是足以颠覆宇宙格局的武器 —— 能量密度是米凡技术的 1002 倍,体积却仅为后者的 1\/50,电池内部的 “双核裂变舱” 采用 “暗物质约束技术”,通过 “量子引力场” 将裂变产生的能量牢牢锁在舱内,能量损耗率能控制在 0.4hz;第三次闪烁,检测能量输出稳定性,保证能量输出曲线平滑无波动。最后,蓝光稳定地亮着,像一条安静的蓝色丝带缠绕在电池上,证明电池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突安的指尖在纹路处停顿片刻,似乎在感受能量流动的节奏,他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 —— 这电池是他耗时 3 年研制的,从最初的理论推导到最终的实物成型,经历了 127 次失败,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此刻能感受到能量的平稳流动,让他略感欣慰,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保护这项技术的决心。
突安的眼神依旧平静,仿佛手中的不是能改变宇宙格局的技术,只是普通的工具 —— 就像蓝顿星工匠手中的 “矿石切割机”,虽实用却无足轻重。他轻轻转动核电池,电池表面的蓝光随着转动在掌心跳跃,像夜空中的星点,映照在他深邃的眼眸里,眼眸中还能看到蓝光反射出的细小纹路,连纹路里的微小瑕疵都清晰可见。“博士,你太心急了。” 他的声音像蓝顿星的海洋(因双日引力稳定,海面常年无波,连涟漪都极少,蓝顿人常说 “海洋的平静里藏着最强大的力量”,他们还会在海洋边举行 “静心仪式”,通过聆听海浪声平复情绪,每次仪式长达 3 个标准时),没有丝毫起伏,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米凡的科研速度,比你想象的更快,也比你想象的更坚韧。” 他顿了顿,指尖在电池纹路处轻轻摩挲,感受着纹路的凹凸触感 —— 这些纹路不仅是装饰,更是能量导流的关键,每一道凸起都对应着一个 “能量节点”,能将能量均匀地分散到电池的各个部分,避免局部能量过载。“我看过他所有的论文,包括未公开的实验草稿 —— 那些是通过‘量子黑客技术’突破他的‘暗物质防火墙’,从私人数据库获取的。他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习惯在现有理论框架内创新,沿着前人的道路前进,他却擅长打破框架,建立新的规则,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他曾用‘时空折叠’技术解决星际航行难题:当时所有科学家都认为‘距离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都在研究‘超光速引擎’,试图通过提升速度来缩短航程,可研究了 10 年都没有突破。米凡却提出‘折叠时空,让两点重合’的想法,当时很多人都嘲笑他异想天开,说他违背了宇宙法则,可他没有放弃,用了 6 个月就做出了原型机,在‘伽马 - 德尔塔星域’的测试中,成功将原本 10 年的航程缩短到 28 个标准日,震惊了整个星际科学界;还有‘反重力装置’,他放弃了传统的‘磁场排斥’思路,改用‘暗物质浮力’原理 —— 暗物质占宇宙总质量的 85%,却一直无法被有效利用,米凡通过‘量子纠缠’技术,让暗物质产生向上的浮力,最终让 1200 吨的‘星核探测器’像羽毛一样实现无动力悬浮 —— 那台探测器现在还在‘阿尔法星’执行任务,已经工作了 3 年,从未出现故障,传回了大量珍贵的星球内核数据。”
突安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认可,这在骄傲的蓝顿人身上极为罕见 —— 蓝顿人向来以自己的技术为荣,认为其他文明的技术都落后于自己,很少会称赞其他文明的科学家。“米凡面对瓶颈时,总能跳出常规框架,找到别人看不到的突破口。比如他研究‘暗物质捕捉’时,曾连续 72 个小时不休息,尝试了 137 种方案,第 136 种方案失败时,他的助手都劝他放弃,说‘暗物质根本无法被有效捕捉’,他却坚持尝试第 137 种,最终用‘量子纠缠网’解决了捕捉效率低的问题 —— 那种网由‘量子丝线’编织,能与暗物质产生‘共振吸引’,捕捉效率比传统设备高 500 倍,现在‘星际能源局’都在使用他的技术捕捉暗物质,每年能为星际文明节省 1,能量输出都会骤降 90%,甚至可能触发‘安全锁死’程序 —— 这个程序是我特意设置的,一旦检测到能量异常,就会立刻锁死电池的裂变舱,让电池变成一块废铁,需要重新校准 72 小时才能恢复,期间无法使用任何功能。” 他抬头看向王侃侃,眼神里带着明显的警告,警告中还夹杂着一丝 “你该清醒点” 的意味,“我们现在的优势,只是米凡还不知道计划,他还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研究技术。谁能先把技术转化为战斗力,谁才能掌握主动权,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上风。”
突安调出 “技术转化时间表”,投影上出现一连串复杂的流程,每个流程旁都标注着负责人、预计时间与验收标准,像一张精密的网络:“比如将电池安装到歼狙机上,需要经过‘能量适配测试’(确保电池与动力系统兼容,误差不能超过 0.001%,否则会导致动力系统过载爆炸,去年就有一架歼狙机因适配误差过大,在测试时爆炸,飞行员当场牺牲,那架歼狙机的残骸现在还放在‘事故博物馆’里,作为警示)、‘虚拟战场模拟’(在 1000 种星系环境中测试战斗力,包括陨石带、辐射区、引力异常区 —— 这些都是实战中可能遇到的环境,不能有任何遗漏,每种环境都要测试 3 次以上,确保数据可靠)、‘批量生产调试’(将生产线的良品率从 68% 提升至 99%,需要优化‘分子焊接’的参数,现在的焊接温度是 1500 度,还需要再调整 5 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每次调整后都要进行 100 枚电池的抽样测试,确保良品率达标)—— 这需要 47 个标准日,而米凡,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他就像潜伏在黑暗里的猎手,一旦发现猎物的踪迹,就会立刻扑上来,不给我们任何喘息的机会,我们必须争分夺秒。”
4. 暗流与底牌:未说破的试探与隐藏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