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密统帝国 > 第52章 星核铸刃:裂变棋局与暗涌权途

第52章 星核铸刃:裂变棋局与暗涌权途(1 / 2)

1. 突安的裂变赌局:脑波推演与生命损耗

突安沉默了,他闭上眼睛,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方投下一片淡淡的阴影 —— 蓝顿人的睫毛比地球人更浓密(每平方厘米约 200 根,地球人约 100 根),根根纤长如微型羽翎,这是蓝顿星双日环境筛选出的生物特性。双日辐射下,星球表面紫外线强度是地球的 3 倍,长期暴露会导致皮肤基因链断裂,而这浓密的睫毛能像细密的滤网般,将 90% 以上的有害射线隔绝在外,连眼周脆弱的皮肤都能得到保护。他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边缘,钛晶合金表面留下极轻的印记,那节奏竟与蓝顿星古老的 “星轨计时法” 隐隐重合 —— 每三次轻敲对应一颗恒星的轨道周期,第一次敲是 “启星” 升起,第二次是 “衡星” 运行至天顶,第三次是 “落星” 沉入地平线,仿佛在借指尖与文明的共鸣,稳定内心翻涌的波澜。

脑海中,一场关乎文明走向的赌局正以每秒百万次的速度高速推演:生育统治的路径已因 “基因锁危机” 彻底断绝(蓝顿星近百年新生儿基因缺陷率从 5% 飙升至 70%,四肢畸形、器官衰竭等病症频发,根本无法支撑传统世袭统治的权力传承),若不能找到新的统治支柱,不出五十年,他所在的 “暗星部族” 就会被其他三大部族吞并。唯有技术霸权能攥紧权力缰绳,双核裂变计划便是他押上一切的筹码 —— 这不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更是为了让蓝顿星 “重归恒星中心”,重现千年前部族联盟时代,蓝顿星作为星际贸易枢纽的荣光。

他的思绪如精密数据流般展开,在脑海中构建出动态的三维星图沙盘:核电池打印成功的瞬间,歼狙机的分子编码将通过 “量子数据隧道” 实时载入生物打印机,传输误差严格控制在 0.001 秒内,确保机身结构不会因编码延迟出现分子错位;黑石矿区的晶矿开采机械会同步接到超频指令,液压臂的运转速度提升 300%,矿石筛选精度从 95% 提高到 99.9% —— 那里富含的氦 - 3 与 “星核铁” 是航空母船曲率引擎的核心燃料,每克星核铁的能量转化率是地球铀元素的 50 倍,100 克就能支撑一艘中型星舰进行一次跨星系航行。

待星际突击舰队成型,第一步要封锁阿尔法资源星的 “洛希极限航道” —— 该航道因处于两颗恒星的引力平衡点,星际尘埃与陨石被引力牵引至航道两侧,形成天然的安全屏障,是周边星域唯一全年通航的能源运输通道,切断这里就能掐断蓝顿星其他三大部族 80% 的能源补给;第二步以 “资源保护者” 名义试探地球星域,用核电池驱动的 “引力屏障” 在地球同步轨道展开,屏障产生的引力场能让地球卫星全部失效,以此展示技术威慑,瓦解人类的反抗意志;最终,将双日星系到太阳系的星域纳入 “蓝顿恒星联邦” 的掌控,在联邦首府建造 “星核纪念碑”,将这次技术突破刻在碑上,流传后世。这盘棋的每一步,都标注着精确的时间节点与资源消耗曲线,甚至连突发状况的应对方案(如遭遇星际海盗突袭,就启动舰队的 “暗物质隐形模式”;若能源运输延误,就启用基地的应急能源储备)都已预设 3 套备选策略。

脑输机上的指示灯开始闪烁,从红色(待机状态,传感器未捕捉到有效脑波信号,此时机器的能耗仅为工作状态的 10%)逐渐变为稳定的蓝色(工作状态,脑波信号正常传输,神经元共振芯片开始全速运转),灯光亮度随脑波强度起伏:当突安集中意志勾勒核电池外壳的螺旋纹路时,灯光骤然增亮 50%,光晕在控制台投射出细碎的星点,那些星点的排列恰好与蓝顿星的主星轨一致,仿佛将宇宙的纹路复刻在设备上;当德邦拉家族覆灭时的血色记忆无意间闯入思绪(十年前他率部攻破德邦拉城堡,族长安卡的鲜血溅在星图石碑上,石碑上的星轨纹路被鲜血浸染后,竟显现出从未见过的暗星轨迹),灯光又暗下 30%,如同被情绪干扰的信号,连带着脑输机的运行噪音都多了一丝杂音,原本平稳的 “嗡嗡” 声变得忽高忽低。

主显示屏上,核电池的轮廓从模糊的光影逐渐凝聚,先是外壳的大致形态,再是细节的填充:外壳接口的卡扣结构采用 “楔形锁合设计”,闭合后缝隙小于 0.1 毫米,能有效防止能量泄漏;能量传导槽的 12.7 度黄金弧度,是经过上万次模拟计算得出的最优角度,能让能量传输效率提升 25%;甚至安全按钮的防滑纹路都经过精心设计 —— 每毫米 3 道凹槽,凹槽深度 0.2 毫米,恰好与蓝顿人指尖的指纹纹路匹配,即使戴着手套也能精准按压。这些细节在脑波的驱动下逐一显现,宛如宇宙用意识雕琢的造物,每一个细节都藏着文明与科技的共生密码。

2. 生命粒子的代价:脑输技术的科幻解构

“博士,你先出去吧,打印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标准时。” 突安的声音透过脑输机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尾音微微发颤 —— 这是生命粒子消耗过快的早期征兆,就像人类过度劳累时会声音沙哑一样,蓝顿人的生命粒子浓度下降时,声带的振动频率会出现异常。蓝顿人的脑波打印技术,是将 “思维实体化” 的奇迹,却也藏着吞噬生命的暗礁。这项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脑输机内置的 “神经元共振芯片”,将大脑神经元每秒产生的数百万次电信号,转化为包含原子排列信息的 “分子编码”,每一组编码对应一个原子的排列坐标,精度达到夸克级别,确保打印出的物体与思维中的形态完全一致;再由生物打印机的高频能量场(频率 10^15 赫兹,与分子振动频率完美匹配,能最大限度减少分子重组时的能量损耗)驱动分子重组,实现 “意识即造物” 的终极目标。

但转化过程中,需要消耗血液中淡蓝色的 “生命粒子” —— 这是蓝顿人生命能量的载体,由骨髓中的 “星核细胞” 持续生成,浓度直接决定寿命长度。正常蓝顿人的生命粒子浓度为 8 - 10 单位,低于 5 单位便会出现器官衰竭,低于 3 单位则会在 24 小时内死亡。上次打印一柄能量匕首,仅包含刀刃的超导合金与手柄的防滑材质,结构简单到只有 100 万个分子编码,就消耗了突安 10% 的生命粒子,让他的寿命缩短了 2 年,事后他花了 3 个月才通过 “星能疗养舱” 勉强恢复 —— 那是一种能模拟双日能量辐射的设备,通过特定频率的能量波刺激星核细胞,加速生命粒子的生成,但每次疗养都会让身体对能量波产生依赖,后续疗养的效果会越来越差。

而这次的双核裂变电池,内部结构复杂如微缩宇宙:外壳的抗辐射合金需要 12 层原子堆叠,每层原子的排列角度误差不能超过 0.1 度,否则就会出现辐射泄漏的风险;能量传导系统的超导纤维直径仅 0.1 毫米,比人类的头发丝还细,每根纤维由 10 万根纳米级导线编织而成,导线的材质是 “星核银”,这种金属在绝对零度以上 50c就能实现超导状态,是宇宙中已知最好的导电材料;安全装置里的过载保护芯片更是集成了百万个微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的体积仅 1 立方微米,能在能量波动超过阈值(正常工作能量的 120%)的 0. 毫米内,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由科技与文明共同演绎的精密星际工程。

3. 打印舱内的星河:分子重组的科幻奇观

透明的观察窗后,淡紫色的打印溶液正缓慢流动,宛如被禁锢的星河,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那是溶液中的分子在能量场作用下产生的 “量子闪烁” —— 当分子处于游离状态时,会吸收并释放能量,形成肉眼可见的微光,闪烁频率与能量场强度正相关,此刻的频率约为每秒 10 次,说明能量场处于稳定状态。

这种溶液的配方是蓝顿星与地球技术的结晶,耗费了王侃侃团队 5 年的研发时间,经历了 300 多次失败才最终定型:40% 的 “分子重组剂” 由地球的 “纳米酶” 与蓝顿星的 “星尘提取物” 按 3:1 的比例混合制成,纳米酶能识别并切断特定的化学键,星尘提取物则能增强酶的活性,两者结合后,能在 0.1 秒内打破分子间的化学键,让碳、氢、氧与金属原子处于游离状态,且不会破坏原子本身的稳定性,确保重组后的原子结构完整;50% 的 “能量载体” 是将氦 - 3 压缩成液态后,与 “反物质粒子” 在绝对零度环境下结合形成的 “双能体” —— 氦 - 3 提供基础能量,反物质粒子提供激活能量,两者通过 “量子纠缠” 绑定,既能储存重组所需的能量,又能为成品提供初始动力,能量密度是地球锂电池的

倍,1 毫升就能让一台笔记本电脑连续工作 10 年;10% 的 “结构稳定剂” 则提取自蓝顿星深海的 “永恒海绵”,这种海绵生活在

米深的海底,能承受巨大的水压而不损坏,其分子结构具有记忆性,加入溶液后,能像隐形的骨架一样,确保打印出的物体不会在能量波动中解体,即使受到外力撞击,也能在 10 秒内恢复原状,恢复率达 100%。

在高频能量场的作用下,溶液开始展现出神奇的变化 —— 首先是外壳的成型,1 号反应舱内,抗辐射合金的原子按照脑波指令层层堆叠,形成密度极高的防护层,原子间的间隙仅 0.01 纳米,比人类头发丝的直径还小

倍。经蓝顿星 “辐射模拟仪” 测算,其辐射屏蔽率达 99.9%,能抵御核裂变产生的伽马射线与 x 射线,即使在核爆中心 1 公里内,也能保护内部结构不受损伤 —— 模拟实验中,将一块 1 厘米厚的合金板放在核爆点 1 公里处,爆炸后合金板仅表面出现轻微氧化,内部结构完好无损。

接着,2 号反应舱内,超导纤维开始编织,这些直径仅 0.1 毫米的纤维如同银色的丝线,在引导能量的牵引下,以 “斐波那契螺旋” 的轨迹织成网状的能量传导系统 —— 这种螺旋结构能让能量在传导过程中,沿着纤维的切线方向流动,最大限度减少能量损耗,导电率接近无限大,实现能量的零损耗传输。这是双核裂变能量稳定输出的关键,王侃侃曾做过实验,若传导系统出现哪怕 0.1% 的损耗,电池内部的能量就会出现局部堆积,10 分钟内就会引发爆炸,所以纤维的编织必须绝对精准,每一根纤维的位置误差不能超过 0.001 毫米。

最后,安全装置的组装进入尾声:紧急关闭按钮的微型传感器与电池内部的能量监测模块通过 “量子纠缠” 连接 —— 量子纠缠能让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瞬间传递信息,这让传感器的响应速度提升至 0.1 秒,能在能量异常的第一时间切断供应;能量释放阀的阀门由 “记忆金属 + 星核铁” 按 7:3 的比例复合制成,熔点高达 8 秒更新一次数据,一旦超出范围就会触发警报,同时启动应急措施。

王侃侃双手抱胸,靠在旁边的金属支架上 —— 支架直径约 10 厘米,表面覆盖着橡胶与树脂混合的防滑涂层(摩擦系数达 0.8,是普通橡胶的 2 倍),即使手心出汗也能牢牢抓握,涂层下还隐藏着细微的 “压力传感器”,传感器的精度达 1 克,能实时监测人员的握力变化,以此判断人员的情绪波动,不过这一功能早已被他用 “权限篡改程序” 屏蔽 —— 他在程序中加入了 “伪装代码”,让传感器始终显示握力稳定在 500 克,避免突安通过传感器察觉他的情绪波动。

但他的心思早已飘远,一场权力的算盘在心中噼啪作响:若突安失败,反应舱爆炸或结构解体,他便以 “技术抢修” 为名,通过手腕上的 “微型通讯器” 联系 50 名亲信地球技术员 —— 这些人都是他从地球带来的,家人的户籍信息都掌握在他手中,他还为这些人的家人在宇宙社科院安排了工作,忠诚度极高。联系后,就用事先植入控制台的 “权限破解程序” 接管基地 —— 这套程序是他联合宇宙社科院的黑客秘密研发的,耗时 2 年,能绕过突安的生物识别权限(包括指纹、虹膜、生命粒子检测),在 30 秒内获取基地的最高控制权,程序还带有 “痕迹清除功能”,使用后不会留下任何操作记录。

到时候,双核裂变技术就会成为他对抗突安与米凡的资本 —— 他可以用技术与蓝顿星其他三大部族合作,帮助他们打造核电池,以此换取部族支持,取代突安成为新的统治者;同时,用技术向地球的宇宙社科院邀功,要求成为 “地球 - 蓝顿星合作项目” 的总负责人,掌控两地的技术交流渠道,彻底压过米凡的风头。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合作的话术,要强调自己在技术研发中的核心作用,将突安描述成 “只会提供资源,不懂技术的合作者”,以此凸显自己的重要性。

4. 权欲与恐惧的交织:王侃侃的矛盾困境

可若突安成功,他在蓝顿星的地位便会像风化的岩石般摇摇欲坠。突安一旦掌握核电池技术,就不再需要他提供的地球科研数据(如核聚变的基础理论、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数据 —— 这些数据突安已经通过之前的合作全部获取,甚至还让蓝顿星的科学家进行了优化)与设备零件(如高精度传感器、超导材料的加工设备 —— 基地的生产线已经能自主生产这些零件,且精度比地球的更高)。到时候,突安可能会以 “合作到期” 为由,用 “星能束缚装置” 收回基地管理权 —— 这种装置能产生特定频率的磁场,对地球人的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让人体肌肉无法收缩,却对蓝顿人无效,是突安专门为控制地球技术员准备的,目前已在基地的四个出入口各安装了 2 台。

更可怕的是,他曾在一次深夜巡查时,无意中听到突安与亲信的对话,提及 “地球攻略计划”:计划中明确提到,需要一名熟悉地球防御体系的向导,而他作为长期负责地球技术对接的人,对地球的导弹防御系统、卫星分布、军事基地位置都了如指掌,是最佳人选。突安或许会用他家人的安全要挟 —— 他的妻子与女儿还在地球的 “宇宙社科院家属区”,那里看似自由,实则处于社科院的半监控状态,家人的一举一动都有记录,突安只要向社科院施压,就能随时控制他的家人,让他不得不服从命令,带路进攻地球。

待地球被占领,他这个 “向导” 便会成为无用的棋子 —— 突安为了掩盖 “利用地球人” 的真相,避免蓝顿星民众质疑他与 “低等文明” 合作,必然会将他灭口,甚至可能将所有地球技术员全部处决,用 “地球人试图窃取蓝顿星核心技术” 作为借口,将责任全部推到地球人身上,以绝后患。他甚至能想象到自己的结局:被押到蓝顿星的 “恒星广场”,在双日的照射下,被突安亲自用能量匕首处决,尸体被扔进 “星核熔炉”,连骨灰都不会留下。

想到这里,王侃侃的心跳从每分钟 70 次飙升至 90 次,胸腔传来明显的压迫感,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紧紧攥着他的心脏,让他呼吸都变得急促。手心的冷汗浸湿了支架表面,留下淡淡的水痕,水分在蓝顿星干燥的空气中快速蒸发,白色的盐渍如同细小的结晶,记录着他的焦虑。那盐渍的形状竟与蓝顿星沙漠中的 “死亡之花” 图案相似 —— 这是一种由沙粒自然堆积形成的图案,呈六瓣花形,通常出现在沙漠中磁场异常的区域,蓝顿人认为看到这种图案会遭遇不幸,是预示危险的自然现象,这让他心中的不安更甚。

他抬手看了眼手腕上的 “时空计时器” —— 这是他用地球技术改造的设备,表盘采用蓝宝石玻璃,防刮耐磨,表盘上红色指针显示蓝顿星时间(每圈 36 小时,对应蓝顿星自转一周的时间,蓝顿人将一天分为 “启时”“午时”“落时” 三个时段,每个时段 12 小时),蓝色指针对应地球时间(每圈 24 小时,方便他计算与家人的 “跨星时差”,现在地球是晚上 8 点,他的女儿应该刚做完作业,准备睡觉),表盘下方还有 “时空波动值” 的显示(数值范围 0 - 1,0 代表绝对稳定,1 代表时空撕裂),当前数值为 0.3,意味着当前星域的时空结构处于平稳状态,不会出现 “虫洞突袭” 或 “时空扭曲” 等意外,星际通讯与航行都能正常进行。

八个标准时过去了,打印机出口依旧毫无动静,焦虑如同蓝顿星沙漠中的沙暴,正一点点吞噬他的理智 —— 这种沙暴由双日的引力异常引发,通常在每年的 “引力失衡季” 出现,能在十分钟内将能见度降至 0 米,风速可达 100 米 \/ 秒,比地球最强的台风还要强 5 倍,所到之处,岩石会被磨成细沙,金属会被侵蚀氧化,连坚固的星舰外壳都会被沙粒划出深深的痕迹,万物皆被掩埋,就像他此刻可能面临的命运,一旦突安失败,他的一切都会被毁灭。

他开始怀疑突安的能力,毕竟双核裂变连米凡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米凡是地球 “时空物理研究所” 的首席科学家,年仅 35 岁就获得了 “星际物理奖”,是地球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他曾在《时空裂变与能量应用》论文中用 300 页的篇幅详细论述双核裂变的难点:需要精准控制时空裂变能量与光核裂变能量的比值,必须维持在 1:1.2,误差不能超过 0.01,这就像在两颗高速旋转的恒星间搭建一座稳定的桥梁,稍有偏差便会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