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圣殿根基的奠立
到了七月,以色列人已经住在各自的城镇,他们便齐心聚集在耶路撒冷。约撒答的儿子耶书亚和他的同工祭司们,以及所罗巴伯和他的同伴们,开始在原有的根基上重建以色列神的祭坛,好照着神人摩西律法上的规定,在坛上向上主献燔祭。
虽然他们惧怕周围的民族,但仍然勇敢地立起祭坛,早晚都向上主献燔祭。他们又照律法的规定,守住棚节,每天按定数献祭。此后,他们继续献上常献的燔祭、月朔的祭、上主所定的各样节期的祭,以及个人甘心乐意的祭。七月初一,他们就开始向上主献燔祭,那时圣殿的根基还没有立下。
他们把银钱交给石匠和木匠,又把食物、酒和油给推罗、西顿的人,好让他们把黎巴嫩的香柏木运到约帕海港,这是波斯王古列所准许的。
到了他们回到耶路撒冷的第二年二月,所罗巴伯、耶书亚和众祭司、利未人,以及一切归回的人开始动工。他们任命二十岁以上的利未人监督建造上主的殿。耶书亚和他的儿子、兄弟,甲篾和他的儿子们(户达威的后裔),以及希拿达的子孙,都一同监督工人。
当建造圣殿的根基时,祭司穿着礼服,吹号;亚萨的子孙利未人敲钹,照着以色列王大卫所定的规矩,站立赞美上主。他们彼此唱和,称谢上主,说:
“祂本为善,祂向以色列的慈爱永远长存。”
众民大声呼喊赞美上主,因为上主殿的根基已经立下。可是,那些年长的祭司、利未人和族长,曾见过从前的圣殿,如今看见这殿的根基,就放声大哭;而许多人却因喜乐而大声欢呼。于是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声音极大,远处的人都能听见。
---
## 启示与现实意义
- **敬拜先于建筑**:圣殿还没重建,百姓就先立起祭坛,恢复献祭与节期,说明信仰的核心不是建筑,而是与神的关系。
- **勇敢的信心**:即使惧怕周围民族,他们仍然坚持敬拜。这提醒我们,在压力和恐惧中,信心的行动才显得格外宝贵。
- **群体的合一**:祭司、利未人、百姓各尽其职,合力完成圣殿的根基,显示出群体合一的重要性。
- **记忆与盼望的张力**:年长者因怀念昔日的荣光而哭泣,年轻人因新的开始而欢呼。信仰群体常常要在“过去的失落”与“未来的盼望”之间找到平衡。
- **现实借鉴**:今天,当我们面对重建或更新时,也会有人因失落而叹息,有人因希望而喜乐。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这种复杂的情感,并在其中继续前行。
第4章 重建圣殿的阻挠
当犹大和便雅悯的敌人听说被掳归回的人正在为以色列的上主建造圣殿时,他们来到所罗巴伯和族长们面前说:
“让我们和你们一起建造吧,因为我们和你们一样寻求你们的神。从亚述王以撒哈顿把我们带到这里以来,我们一直向祂献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