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Ruth)是旧约圣经中一卷极具温情与神学深度的历史叙事书。传统犹太传说(塔木德《巴巴·巴特拉》14b)认为作者是先知撒母耳,但书卷本身并未明确署名。现代学者对作者的身份和写作时间有不同推测:
保守派观点:写于大卫王时期或不久之后,由熟悉士师时代历史的人撰写,目的是为大卫的摩押籍祖先提供合法性和神学诠释。
批判学观点:成书可能在被掳后期(公元前5世纪左右),用以强调外族归信与耶和华立约群体接纳的重要性。
故事背景设定在士师时代(约公元前1200–1020年),那是一个“各人任意而行”的混乱年代。虽然社会道德衰败、宗教混乱,但本书将镜头聚焦在一个家庭的迁徙、失丧、忠诚与复兴之中,显得温暖而细腻。
希伯来文书名为 ????(Ruth),这个名字的词源一般被理解为“朋友”、“伴侣”或“同伴”,也可引申为“忠诚者”。
含义层面:与书中女主角的性格完全契合——她在失去丈夫后,不离不弃地陪伴婆婆拿俄米回到伯利恒,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爱。
圣经命名特色:在旧约历史书中,以一位外邦女子命名整卷书的情况极为罕见(另一位类似的就是《以斯帖记》),凸显了作者的刻意安排——这不仅是路得个人的故事,更是外邦人被纳入救赎计划的见证。
忠诚与仁爱(?????, hesed):这是《路得记》的关键词之一,指盟约之爱、坚贞之情。路得对拿俄米的誓言(“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正是这种爱在外邦人身上的体现。
神的眷顾与救赎:虽然本书中直接提及神作为的地方不多,但故事的发展处处显出神在背后主宰时机与安排。
外邦人纳入神的计划:路得作为摩押人,按律法原本与以色列群体有隔阂,但她因信归入以色列,并成为大卫的曾祖母,预示着弥赛亚救恩将临到万民。
救赎者(go’el)的形象:波阿斯作为近亲救赎者,承担赎地、娶寡嫂、延续家业的责任,成为新约基督救赎工作的预表。
《路得记》全书四章,脉络清晰:
1. 离开与归回:拿俄米一家因饥荒迁居摩押,丈夫与两子相继去世。路得选择与婆婆回到伯利恒,展现忠诚誓言。
2. 田间的相遇:路得在波阿斯的田间拾麦穗,蒙他的恩待与保护,神的眷顾逐渐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