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布伦支派没有赶出住在基伦和拿哈拉的迦南人,所以这些迦南人住在他们中间,但成了西布伦人强迫劳役的对象。
亚设支派没有赶出住在亚柯、西顿、亚黑拉、亚革悉、黑巴、亚弗革和利合的居民。于是亚设人住在当地的迦南居民中间,因为他们没有把他们赶出去。
拿弗他利支派没有赶出住在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这样,拿弗他利人也住在当地的迦南居民中间。住在伯示麦和伯亚纳的人就成了拿弗他利人的强迫劳役。
亚摩利人迫使但支派的人只能住在山地,不让他们下到平原。亚摩利人也执意住在希烈山、亚雅仑和沙宾。但后来约瑟家的支派强盛起来,亚摩利人也被迫服劳役。亚摩利人的疆界是从亚克拉滨山坡(蝎子隘口)开始,直到西拉,再往前延伸。
本章的启示总结:
1. 神的应许与人的参与: 神应许将迦南地赐给以色列人(“我已将那地交在他们手中”),但这应许的实现需要以色列各支派凭信心和顺服去争战,积极参与。
2. 联合的力量: 犹大和西缅的合作(“我们一同上去…我们…也和你们一同去”)带来了成功的征战,体现了团结的重要性。
3. 公义的报应: 亚多尼比色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种什么收什么”(“现在神照着我所做的报应我了”)的道理,神的公义终将彰显。
4. 信心与赏赐: 俄陀聂因信心和勇气攻取基列西弗,得到了迦勒应许的赏赐(押撒为妻及水泉),押撒的智慧请求也带来了丰厚的祝福。
5. 得胜与挫败: 虽然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如占领山地),但大部分支派未能完全赶走或制服迦南人(特别是平原地区有铁车的大城)。
6. 顺服的不完全导致严重后果: 本章反复强调各支派未能“赶出”迦南居民。这种部分的顺服和妥协(表现为强迫劳役而非彻底清除),为日后以色列人陷入信仰堕落、偶像崇拜以及被迦南人欺压埋下了祸根(参见《士师记》后面章节)。
7. “赶出”与“强迫劳役”: 对比神要求“赶出”(除去罪恶和偶像崇拜的影响)的命令,以色列人选择了相对容易但不符合神心意的“强迫劳役”。这表明,对神命令的部分顺服或用自己的方式替代神的命令,实质上等于不顺服,最终会带来混乱和属灵的失败。
核心启示:神的应许需要人完全的信心和顺服去支取。部分的顺服或与世界妥协(未彻底清除罪和偶像),虽可能带来一时的平安或便利,但必成为未来失败和苦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