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曲终人散(1 / 2)

2007年的资本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空气中还残留着狂热褪去后的焦糊味和一丝劫后余生的茫然。但在东方城市花园那间俯瞰黄浦江的温暖堡垒里,生活正沿着富足与安宁的轨道平稳前行。

阿英的指尖划过房产中介送来的精美楼书,目光在浦东联洋、碧云、甚至徐汇滨江几个高端新盘的户型图间流连。她的理由朴素而充满远见:“星哥,现在房价还在涨,我们得给未来的孩子备上。一个不够,两个才好,学区也要考虑。” 财富不仅解除了生存的枷锁,更赋予了规划未来的从容与底气。

石星放下手中的财经周刊,走到阿英身边。他的目光落在摊开的新区规划图上,手指精准地点在几个尚是农田或待拆迁区域的空白处,语气笃定而专业:“这里,未来是13号线东延伸的站点,龙阳路枢纽的辐射圈;还有这片,规划中的18号线二期交汇点……潜力最大。现在看着荒,三五年后就是黄金地段。” 他仿佛能穿透图纸,看见地下铁龙蜿蜒的轨迹和未来拔地而起的繁华。这份基于“先知”和扎实城市发展认知的判断,是金钱之外更珍贵的资本。

财富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丰盈,更是一种掌控感和由内而外的魅力。石星眉宇间的沉稳与自信,阿英举手投足间的从容与对未来的笃定,都让彼此眼中的对方更具吸引力。幸福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每日呼吸的空气。添丁的计划,也在温馨的晚餐和相拥的私语中被正式提上日程,成为他们共同期待的下一个美好篇章。

石星甚至未雨绸缪地处理了一件小事。他利用新年度的外汇额度,加上阿英的额度,分两次将10万美元汇入了一个早已开设在新加坡的个人银行账户。手续合规,过程低调。“有备无患,外面留点活动资金,总不是坏事。” 他对阿英解释,后者只是信任地点点头。这笔钱如同沉入深海的锚,静默却稳固。

**2008年初,料峭春寒。**

江天宾馆高层的开放式办公区里,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和死寂。年前关于厂子彻底归宿的种种猜测和小道消息,终于在这一天尘埃落定。

没有冗长的会议,没有客套的寒暄。振华港机(ZPMC)的领导,带着几位神情肃穆的助理,直接走进了技术中心的大门。为首者是一位面容冷峻的中年人,眼神锐利如鹰,步伐沉稳有力。他在空旷的办公区中央站定,目光扫过一张张或惊愕、或忐忑、或茫然的脸庞。空气仿佛凝固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淬了冰的刀锋,清晰地切割开每个人的侥幸与幻想:

“各位同仁,我是振华港机的XXX。今天来,是代表振华,正式接收上海港机的技术中心及相关资产、人员。” 他略作停顿,让这宣告的份量沉入每个人的心底。

“局面很清晰,上海港机,走到尽头了。”

“对于各位的去留,振华的态度是:”

* **“要留下的,欢迎!”** 语气干脆,带着上位者的自信和不容置疑,“振华需要人才,但前提是认同振华的文化和效率。”

* **“想离开的,也不强求!”** 这句话说得更重,带着一丝冰冷的宽容,“但有一点——**‘要把屁股咔咔清爽’!**” 他用了一个极富冲击力的方言俚语,意指必须把手头工作彻底交接清楚,不留尾巴,不留隐患。“该收尾的项目,该移交的资料,一丝不苟!”

* 最后,他抛出了最具诱惑力的筹码,嘴角甚至扯出一丝近乎残酷的笑意:**“‘买断费’包你们满意!每个人都有!按规矩来,只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