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改革的风(2 / 2)

巨大的形象和实力差距,让这场单恋显得格外悲壮。同事们或同情,或看笑话,或劝他“醒醒吧”。老王私下对石星摇头:“这小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小菲那是什么眼光?听说跟分管经营的副总儿子走得挺近……” 石星看着小李眼中那不顾一切的炽热和笨拙的讨好,仿佛看到了某种飞蛾扑火的宿命。结局早已注定,只是时间问题。

周末,是石星从“港机时间”切换到“阿英时间”的节点。浦东东方城市花园168平米的豪宅早已装修完毕,现代简约风格,宽敞明亮,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都市景观。闵行阿英那100平米的小家也布置得温馨舒适,充满了女主人细腻的心思。

财富带来的最大便利之一,是**时间成本的压缩**。石星购置了一辆小。周五下班,他不再需要挤那颠簸漫长的徐闵线。坐进驾驶室,打开CD(周杰伦的《叶惠美》),轻点油门,驶上宽敞的**徐浦大桥**。夕阳将黄浦江染成金色,车流顺畅。曾经需要耗费**三小时不至**、令人筋疲力尽的归途,如今在车轮下只需**四十分钟**左右便能轻松抵达闵行阿英的小窝。距离,在四个轮子面前,变得不再是阻碍。

**豪宅的“误会”:**

石星浦东豪宅的存在,在低调了相当一段时间后,终究没能完全瞒住。一次偶然的部门聚餐后,老王提议去石星“新家”认个门,喝杯茶醒醒酒。石星不好推辞。

当老王、老陈(陈副主任)、金贵等人踏进东方城市花园二期那气派的大门,乘坐高速电梯直达三楼,推开石星家厚重的实木门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宽敞得可以打羽毛球的客厅,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一整面墙的落地窗外是璀璨的浦东夜景,真皮沙发,巨大的电视(2003年的奢侈品),开放式的现代化厨房,还有那间摆满了专业书籍和电脑的书房……这哪里是普通工程师的家?分明是电视剧里的豪宅!

老王张着嘴,半天合不拢:“小……小石……你这……深藏不露啊!”

老陈也啧啧称奇:“这地段,这面积……不得了啊!”

金贵推了推眼镜,目光在精致的装修和窗外景观上流连,眼神复杂。

面对同事们掩饰不住的震惊和探究,石星只是淡淡一笑,轻描淡写地说:“家里帮衬了一些,主要是运气好,早些年买了点房子。” 他刻意说得模糊。

于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在同事们心中迅速形成:**石星这个交大才子,肯定是入赘了豪门!找了个有钱的上海丈母娘!** 不然凭他的工资,怎么可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大家心照不宣地交换着眼神,看向石星的目光里,羡慕之外,也多了几分微妙的“了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距离感。石星对此毫不在意,甚至乐见其成。这个“入赘豪门”的误会,完美地掩盖了他巨额财富的真实来源,也省去了无数麻烦的解释。他微笑着给众人倒茶,任由误会发酵。

夜晚,送走同事,石星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脚下是流光溢彩的都市,身后是他用“先知”和“胆魄”筑起的、稳固而舒适的堡垒。改革的风暴在港机厂内激荡,有人升迁,有人挣扎(如小李),有人捞取灰色利益(如老王和他),也有人如金贵般在静观其变。阿英在闵行的小家亮着温暖的灯光,等待着他周末的归航。

2003年,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汹涌。石星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稳稳掌舵,航行在属于自己的航线上,冷眼旁观着巨轮在时代浪潮中的起伏,耐心等待着那最终靠岸或转向的时机。堡垒之内,是他精心守护的静水深流般的幸福;堡垒之外,是变革的喧嚣和注定走向终点的旧日轨迹。他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