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商业伦理》(Bess Ethics):这门课像一道清泉,在技术性的金融经济课程之外,为他打开了思考商业行为价值边界、企业社会责任的大门。教授犀利的案例剖析(如安然事件)常常引发激烈讨论,让江诚开始审视资本力量背后的道德维度。
港大的教学模式让江诚耳目一新。每门课都由 Lecture(大课讲座) 和 Tutorial(小班辅导) 组成。
Lecture:通常在能容纳上百人的阶梯教室进行。教授在讲台上挥斥方遒,逻辑清晰,信息密集。江诚坐在台下,如同海绵吸水,飞速记录着关键概念、模型推导和业界动态。他欣赏这种高效的知识传递,但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Tutorial: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十人左右的小班,由博士生助教(TA)带领。重点在于互动、讨论、批判性思维。每次课前必须完成指定的Pre(准备)——阅读大量文献、分析案例、准备小组讨论的论点或解决方案。课堂上,TA会抛出尖锐问题,鼓励甚至“逼迫”每个学生发言、辩论、质疑彼此的观点。
江诚第一次参加Tutorial时,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习惯了内地课堂上相对安静的聆听,这种需要即时反应、清晰表达、并扞卫自己逻辑的环境,让他瞬间绷紧了神经。他强迫自己克服“旁观者”心态,积极发言。初期,他言简意赅,力求逻辑无懈可击,但略显生硬。随着次数增多,他逐渐找到了节奏,能更流畅地参与讨论,甚至能敏锐地指出其他同学论证中的漏洞。这种高强度的思维碰撞,极大地锻炼了他的即时反应能力、表达技巧和批判性思考深度。他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仅在于输入,更在于输出的淬炼。
尽管只有三门主修课,江诚的学习生活却异常充实。Lecture需要高度专注吸收新知,Tutorial需要充分准备和积极表现,课后还有大量的阅读文献、个人作业以及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他的时间被切割成块,高效运转。
宿舍成了一个小小的联合国。他的室友来自新加坡、印度和德国。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共同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新加坡室友务实高效,印度室友热情健谈,德国室友严谨守时。起初的磨合不可避免,但江诚很快适应并从中获益。他们一起讨论课程难点(常常用英语争得面红耳赤)、分享各自国家商业案例、甚至组织小型学习小组互相讲解。这种多元文化的浸润,潜移默化地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理解商业决策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维港的夜景璀璨夺目,但江诚书桌上的台灯,往往是宿舍区熄得最晚的之一。自律是他融入这片繁华学府最坚实的锚点。窗外的霓虹闪烁,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与浅水湾别墅里那个纵情声色的世界,仿佛隔着无形的次元壁。
一个学期飞逝而过。当江诚最后一次走出《国际金融》的考场,站在港大主楼那标志性的红砖拱廊下,俯瞰着山下繁忙的都市和海港,心中是前所未有的澄澈。
收获是沉甸甸的:
语言壁垒的突破: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自信交流,英语已成为他思维和表达的自然工具。
国际视野的拓宽:身处金融前沿,接触全球议题,理解多元文化,他的格局不再局限于内地。
思维模式的升级:Tutorial的淬炼让他掌握了主动学习、批判思考和高效表达的精髓,这是比知识本身更宝贵的财富。
独立与自律的深化:远离熟悉的环境,在高度国际化且快节奏的都市学府中游刃有余,证明了他强大的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
维港的海风吹拂着他的衣角。浅水湾的纸醉金迷,汪雨那“连泰森都敢打”的狂言,仿佛已是上辈子的事。眼前,是更广阔、更复杂、也更值得他去探索和征服的真实世界。香港之行,如同一块关键的跳板,让他从一个天赋卓绝却略显青涩的少年,向着未来那个需要运筹帷幄、洞察全球的掌舵者,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平静地投向远方喧嚣的都市与无垠的海天交界线,那里,才是他即将启航的方向。而心底那份关于“机密文件”般情感的遥远回响,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空,似乎也变得愈发微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