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香港大学(1 / 2)

浅水湾的奢华气息仿佛还粘在衣襟上,带着海风咸腥与香槟的微醺。江诚站在汪雨那栋能俯瞰整个海湾的白色别墅门口,清晨的阳光有些刺眼。身后,透过敞开的巨大落地窗,传来汪雨带着宿醉沙哑却依旧张扬的嗓音,对着依偎在身边、风情万种的白马女侠张敏大声说笑:

“新义安龙头算个屁?老子狠起来,连泰森都敢打!”(当然,实际没打成,这更像是汪少酒后壮胆或博美人一笑的豪言壮语。)“那晚泰森的保镖是中原第一高手。”汪雨冷哼一声,"要不然早被我收拾了"。

张敏银铃般的笑声随之响起,带着几分娇嗔和纵容。

江诚微微蹙眉,没有回头。他深吸了一口清晨相对清新的空气,仿佛要将肺腑里那混杂着昂贵香水、雪茄和酒精的靡靡之气彻底置换干净。他拎起自己那个与这环境格格不入、洗得发白的帆布旅行袋,里面只装着几件简单的换洗衣物和几本核心教材。一辆普通的出租车早已在门外等候,是江诚自己提前叫好的。

“诚少,这就走?不再玩两天?开学还早着呢!”汪雨趿拉着拖鞋追到门口,睡袍松松垮垮,眼神还有些惺忪。

“雨哥,谢了。报道要紧,港大那边手续不少。”江诚语气平静,带着不容置疑的礼貌与疏离。他拉开车门,动作利落。

“行吧行吧,书呆子!”汪雨不以为意地挥挥手,又搂紧了身旁的美人,“有空再来,哥哥这儿随时欢迎!”

出租车平稳驶离。后视镜里,那栋宛如宫殿的白色别墅和门口倚红偎翠的身影迅速缩小,最终消失在郁郁葱葱的山道拐弯处。江诚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浅水湾的喧嚣、小燕子的明媚、张敏的艳丽、汪雨肆无忌惮的豪言……如同一场光怪陆离的梦。他需要一点时间,让高速运转的大脑从这场感官盛宴的余波中冷却下来,重新校准到属于“江诚”的轨道。

当出租车停在香港大学依山而建、充满英伦殖民风情的薄扶林校区门口时,江诚才真正感到“抵达”。红砖砌成的古老建筑群庄重典雅,绿树成荫的坡道蜿蜒曲折,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特有的咸湿与学术机构特有的油墨书香混合的气息。这与闵行的开阔崭新截然不同,带着历史的沉淀和逼仄的繁华感。

他被分配到一栋面朝维多利亚港的学生宿舍。房间不大,但整洁有序,窗外是繁忙壮阔的维港海景,万吨巨轮如同玩具般在碧蓝的海面上缓缓移动,对岸九龙的高楼鳞次栉比。景色绝佳,但江诚的第一感受却是“陌生”。这种陌生感,并非源于风景,而是源于语言。

从踏入港大校园的第一步起,英语就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指示牌、课程通知、食堂菜单、宿管阿姨的交代……一切扑面而来皆是英文。即使简单的“请问报到处在哪?”,也需要在脑中快速切换频道。习惯了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工具的江诚,瞬间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壁垒。他必须时刻保持专注,像一个精密的翻译机,将接收到的信息即时处理。

然而,压力亦是动力。江诚很快调整了心态,将这视为一次绝佳的沉浸式语言训练场。他强迫自己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流,哪怕初期略显生涩。去食堂点餐、向助教提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舍友打招呼……每一次开口,都是一次实战演练。渐渐地,那层语言的隔膜开始变薄,他开始“享受”这种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下的挑战感。维港的壮丽景色,在他埋头预习课程资料或对着录音练习口语时,成了背景板里无声的陪伴。

得益于在上海交大安泰少年班扎实的学分积累,江诚在港大的课表异常精简。他精准地选择了三门核心课程,并出于对商业本质的思考,旁听了一门:

《国际金融》(Iional Fance):这是他此行的重点目标。港大身处亚洲金融中心,这门课由拥有丰富业界经验的教授主讲,聚焦全球金融市场运作、汇率机制、跨国资本流动等前沿议题,信息量巨大且实战性强。

《微观经济学》(Microeics):虽然是基础课,但港大的讲授深度和案例选择(大量亚太区实例)远超内地版本,有助于他构建更精细的市场行为分析框架。

《会计学原理》(Prciples of Atg):这是商业世界的通用语言。系统学习准则和报表解读,是他未来理解企业、进行投资分析不可或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