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周末约会(1 / 2)

2000年的春天在石星按部就班的工作中悄然滑过。在上海港机厂技术部机械一组的日子,熟悉又陌生。工作内容与在振华时并无二致——依然是岸桥(集装箱起重机)的设计、图纸审核、局部结构优化。巨大的钢铁骨架、复杂的机构运动、精确的载荷计算,这些冰冷的参数构成了他日常的主旋律。然而,工作氛围却天壤之别。振华是紧绷的弓弦,充满了向国际市场冲锋的紧迫感;这里则是缓慢流淌的溪流,老陈的谈笑声、老王滔滔不绝的“江湖经验”、办公室里弥漫的茶水味和旧纸张气息,构成了安稳甚至略带慵懒的背景音。

三个月试用期转瞬即逝。石星的表现无可挑剔,名校底子加上振华历练出的扎实功底,让他处理工作游刃有余。转正手续办得波澜不惊,那张象征身份的《录用通知书》上,清晰地印着“可办理上海集体户口”的字样。石星平静地交上了4000元的工本费,心中一块巨石落地。上海户口,这张通往未来诸多可能性的门票,终于握在了手中。他不再是这座城市的过客。

下班后的时间,石星也找到了“高效利用”的方式。名义上是申请加班——为了混一份厂里食堂提供的免费晚餐(味道尚可,胜在免费)。但实际上,当办公室其他人陆续离开后,机械一组靠窗的几台电脑屏幕便亮了起来。帝国时代的伐木声、建造城堡的音效,暗黑破坏神里亚马逊战士的箭矢破空声、野蛮人的怒吼,开始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回荡。石星和几个同样年轻的同事(小李、小曹)迅速联网,在虚拟世界里厮杀得不亦乐乎。组长老陈有时晚上回来拿东西,看到这场景也只是宽容地笑笑:“小年轻,精力就是旺!别玩太晚啊!” 这种心照不宣的“摸鱼加班”,成了石星和小伙伴们心照不宣的乐趣,也省下了一笔晚饭钱。

但石星一周真正的重心,永远是星期五。

一到下午三点,他就开始心不在焉。当墙上的挂钟指针终于指向五点整,石星会立刻起身,飞快地收拾好桌面,走到组长老陈桌前,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急切和诚恳:

“陈组长,今天家里有点事,我下班就先走了?”

老陈正端着茶杯看报纸,闻言抬起头,胖乎乎的脸上永远是那副和善的笑容,挥挥手:“去吧去吧!周末愉快啊小石!路上当心!” 他对这个勤快、懂事、交大毕业的小伙子印象极好,这点小方便自然不成问题。

石星如蒙大赦,抓起早已准备好的小包(里面装着给阿英带的浦东小零食,或者一本她需要的复习资料),几乎是冲出办公室,冲出厂门,奔向附近的大桥一线公交站。

接下来的路程,是一场与时间和距离的赛跑,更是一场奔向幸福的奔赴。

大桥一线摇摇晃晃,载着归心似箭的人们驶向浦西。车厢里弥漫着汗味、汽油味和下班后的疲惫气息。石星紧紧抓着扶手,目光急切地望向窗外不断后退的浦东景象——建设中的高楼、低矮的厂房、繁忙的码头轮廓。车子终于艰难地驶过南浦大桥,浦西的繁华渐次展开。在徐家汇这个巨大的交通枢纽,石星像灵活的游鱼挤下车,又一头扎进等待徐闵线(开往闵行方向)的人群。

徐闵线是出了名的拥挤和颠簸。沙丁鱼罐头般的车厢,没有空调,只有头顶吱呀作响的风扇搅动着闷热的空气。每一次刹车、每一次转弯,都伴随着乘客们身体不受控制的碰撞和低声抱怨。石星往往只能抢到一个站位,紧贴着车门或座椅靠背,忍受着颠簸。但他毫不在意。身体的摇晃和车厢的嘈杂,丝毫无法减弱他心中的火热。一想到两小时后就能见到那个在闵行等待的身影,所有的疲惫和不适都化作了甜蜜的期待。窗外的景色从徐家汇的高楼大厦,逐渐变成闵行的城乡结合部,再变成熟悉的交大周边道路,每一次变化都让他离阿英更近一步。

阿英已经搬离了动迁中的东川路民房,住进了交通大学校内的职工宿舍楼。虽然只是一套小小的一室一厅,但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条件比之前好太多。最重要的是,这里成了他们周末的“爱巢”。

石星风尘仆仆地赶到,敲开门。迎接他的是阿英明媚的笑容和扑鼻的饭菜香。小小的客厅里,折叠方桌上已经摆好了几样家常小菜。洗去一身疲惫,换上舒适的家居服,两人围坐桌边,边吃边兴奋地讨论着明天的行程。去哪里玩?这成了每个周五晚上最甜蜜的议题。

徐家汇: 2000年的徐家汇,是上海绝对的商业中心,繁华得令人目眩。他们手牵手穿梭在港汇恒隆广场明亮宽敞的中庭,仰头看着那时还很稀罕的跨层自动扶梯,感觉像走进了未来。在太平洋百货,他们买不起什么贵重东西,但阿英会在一楼的化妆品柜台流连,试用各种香水,石星则耐心地陪着,偶尔给她买一支打折的唇彩,就能让她开心好久。美罗城巨大的球形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里面各种新奇的小店和美食让他们流连忘返。石星用一台廉价的傻瓜胶卷相机(富士胶卷,红色包装),记录下阿英在港汇门口巨型圣诞树、在美罗城球幕前的笑脸。照片里,阿英穿着朴素的连衣裙,笑容羞涩又灿烂,背景是世纪初蓬勃的都市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