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石松的笑声爽朗,“意料之中!我早说过,你这趟是‘破冰船’,撞开的不是冰层,是金矿的大门!大胆做,他们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更需要你这样的‘第一个’。”
石松笃定无比的语气,像一颗定心丸。哈默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消散了。他这位老友的“预见力”,无数次被证明是可靠的。
“好,我明白了。”哈默停顿了一下,话题一转,“对了,松哥,施瓦辛格,非常棒。那小子健身拿了无数冠军,在加州搞地产也有声有色,帮我们打开局面起了大作用。你眼光毒!”
“所以,”哈默顺势提出请求,这是他打这个电话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你那里,还有没有类似的好苗子?年轻的,有潜力,值得培养的?不拘领域。”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在翻看无形的名单。然后,石松用一种闲聊般的、却带着神秘确信的口吻说道:“嗯……明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迈克尔·乔丹(ichael Jordan),一个打篮球的”
“迈克尔·乔丹?篮球?”哈默微微一愣,这与他预想的商业或政治新星有些偏差,但石松的推荐从未失手,“好,我记下了。北卡大学,迈克尔·乔丹。谢了,shi!”
哈默放下听筒,走到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在空白页上工整地写下:“北卡罗来纳大学 - ichael Jordan - 篮球 - 关注(石松荐)。” 石松的“预言”总是天马行空,却又最终切中要害。施瓦辛格如此,这个乔丹,又会带来什么惊喜?一丝好奇的微笑浮现在哈默脸上。窗外,北京的夜色宁静而深邃。
下午,哈默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穿过国宾馆内幽静的回廊,来到一间宽敞明亮、陈设庄重的会客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侍者奉上清茶。他开门见山,没有任何多余的客套:“哈默博士,您在苏联的经历我们都很了解。列宁同志当年就高度赞扬过您讲求实际的精神和对新政权及时而有力的帮助。历史证明了您的眼光。现在,”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更加专注,“我们希望您也能将这种眼光和行动力,带到我们中国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真正愿意帮助我们发展的朋友。”
哈默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核心信息:肯定历史、明确需求、强调“朋友”和“发展”。他放下茶杯,身体同样微微前倾,展现出诚恳合作的姿态:“这正是我此行的唯一目的。我看到了一个古老国家焕发的巨大生机和潜力,这种潜力一旦释放,将是世界级的。西方石油公司,愿意成为第一批,也是坚定的长期投资者和合作伙伴。”
“我们刚刚打开国门,很多外国的企业家还在观望,犹豫,甚至怀疑。但您来了,而且是在这个时候,这本身就传递了非常重要的信号。这很重要!”他强调道。
接下来的会谈务实而高效。哈默凭借其丰富的国际经验和资源,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合作方向:渤海湾和南海的石油勘探合作、利用先进技术开发山西储量惊人的煤炭资源(特别是他重点提及的平朔露天煤矿构想)、以及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
在接下来紧凑的行程里,哈默在官员陪同下参观了北京的工厂车间、京郊的公社农田以及一些科研机构。他带着商人的锐利眼光仔细观察着一切。工厂的设备大多是老旧的苏联型号或国产仿制品,轰鸣声中带着岁月的沉重;农田的耕作方式还比较传统,效率不高;科研机构的实验条件简陋。基础设施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让哈默印象深刻的,是工人们在老机器旁专注操作的神情,是农民在田埂上讨论如何学习新技术的热情,是科研人员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在一次参观一家农机厂时,哈默的到来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工人们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带着强烈的好奇和一丝腼腆,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美国大资本家”。哈默没有架子,主动通过翻译和大家交流。
“你们每天工作多久?”哈默问一位看起来像老师傅的工人。
翻译转述后,老师傅搓了搓沾满油污的手,声音洪亮地回答:“八小时!不过为了赶任务,多学新技术,大伙儿都乐意多干会儿!国家要现代化,咱工人也得加把劲不是?”周围响起一片认同的笑声和附和。
哈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安静的书房里,橘黄色的台灯光晕下,他翻开厚厚的皮质笔记本,用流畅的笔迹写道:“5月xx日,北京。物质的匮乏是现实,但精神的富足和改变现状的渴望超乎预期。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韧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对改善生活的渴望是如此真实而迫切。机会就在眼前,巨大的需求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关键在于如何将西方的技术、资本与中国的人力和决心有效结合。平朔煤矿是第一个关键落点,必须全力促成。”
访问的最后一天,一场隆重的告别晚宴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水晶吊灯洒下璀璨的光芒,长长的餐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摆放着精美的瓷器。龙国领导亲自出席并主持。席间气氛融洽而热烈。
“哈默博士,这几天我们进行了坦诚而富有成效的交流。您不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商人,更是一位行动派的朋友。您的到来和即将展开的合作,意义远不止于商业本身。您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一座沟通中美人民、促进两国友谊与合作的桥梁。为此,我提议,大家共同举杯!”
哈默起身,举杯回应,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中方官员,最后落回领导身上:“感谢您和贵国政府的盛情款待与高度信任。这几天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受触动。这片土地和人民让我想起年轻的美国——同样充满梦想,同样敢于冒险,同样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坚定决心。我相信,我们即将开始的合作,不仅仅会改变几家公司、几个项目的面貌,更将为两国关系开启新的篇章,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美好的未来,为我们的成功合作,干杯!”
宴会结束后,哈默婉拒了直接回房间的提议(主要是公交和少量轿车),以及远处广场朦胧的轮廓。他知道,这次破冰之旅只是一个序幕,一个宏大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平朔煤矿的蓝图、南海石油勘探的可能、农业合作的构想……无数具体的计划已在心中成形。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挑战,更充满了无与伦比的机遇。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哈默的专机再次启动引擎,巨大的轰鸣声打破了国宾馆园林的宁静。他透过舷窗,看着下方这座古老又年轻的都市在晨光中渐渐缩小、远去。灰色的屋顶、纵横的街道、金瓦红墙的宫殿轮廓逐渐模糊。
飞机爬升,穿越云层。哈默收回目光,打开随身的公文包,里面是厚厚一叠会谈纪要、合作意向书和他在北京期间记录的笔记。他抽出关于平朔煤矿的那几页,手指轻轻敲击着纸面,眼神锐利而坚定。
“中国,”他望着舷窗外翻滚的云海,轻声自语,仿佛在向这片广袤的土地许诺,“我们很快会再见。平朔,只是一个开始。”引擎的轰鸣,此刻仿佛化作了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