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严和尚
唐代时,有位华严和尚,曾师从禅宗北祖神秀,常年在洛阳天宫寺修行。他座下弟子有三百多人,平日里最讲究规矩,尤其是每日上堂用斋时,要求所有弟子的水瓶、饭钵必须整齐齐备,半点不得马虎。
弟子中有个僧人,出家年限久,佛学修为也远胜同辈,只是性子有些偏激急躁。有一回,这僧人卧病在床,没法跟着众人去斋堂,便独自留在房里休养。
那天斋前,一个小沙弥收拾法器时,发现自己的饭钵不知丢在了哪里,眼看要误了上堂的时辰,急得满头汗。他想起那生病的僧人今日不去斋堂,便捧着空托盘跑过去,跪在僧人的床前磕头:“师兄,我今日找不到自己的钵了,没法上堂用斋。能不能暂借您的钵用一次?明日我就去新置一个,一定还您。”
那僧人皱着眉,摆了摆手:“我的钵已经随身持用几十年了,跟着我受了不少香火,借给你万一损坏了可怎么办?”
小沙弥急忙恳求:“就用这一顿饭的功夫,我用完马上就送回来,怎么会损坏呢?”他一边说一边不住磕头,反复求了好几次。那僧人架不住他软磨硬泡,终于松了口,却还是板着脸叮嘱:“我爱惜这钵如同爱惜性命,你要是敢弄坏它,就跟杀了我没两样!”
小沙弥连忙应下,双手捧着钵,小心翼翼地往斋堂走,生怕有半点闪失。等他用完斋,刚要捧着钵送回去,就听见那僧人派来的侍僧在门口催促,说师兄已经等急了。小沙弥心里一慌,脚步不由得快了些,没成想脚下踩到一块松动的地砖,身子一歪,手里的钵“哐当”一声摔在地上,当即碎成了好几片。
小沙弥吓得脸都白了,知道闯了大祸,可也只能硬着头皮,捧着碎钵片往那僧人房里去。一进门,他就“扑通”跪下,连连磕头请罪,嘴里不停说着“弟子该死”,磕了足有上千个头。
那僧人见他捧着碎钵片进来,顿时眼睛瞪圆,猛地坐起身,大叫一声:“你这是杀了我啊!”他一边怒骂,一边挣扎着要下床,急得胸口剧烈起伏,一口气没喘上来,竟直挺挺地倒了下去。旁边的侍僧慌忙上前搀扶,却发现他已经没了气息——就因为一个饭钵,这修为出众的僧人竟活活气绝身亡。
消息传到华严和尚耳中,他只是叹了口气,对众弟子说:“修行之人,本应破除‘执念’,他却把一个饭钵看得比性命还重,被外物束缚了心性,最终丢了性命,实在可惜。”
后来,天宫寺的弟子们再上堂用斋时,看着整齐摆放的瓶钵,总会想起这件事。其实华严和尚讲究的“规矩”,从不是执着于器物本身,而是借规整的仪轨,修一颗平静有序的心。可那僧人却本末倒置,把对“钵”的执念当成了修行,最终被自己的急躁和偏执所累。
生活里,我们也常会像那僧人一样,为一件小事、一样物品或是一个念头钻牛角尖,把“在意”变成了“执念”。可真正的从容,从不是紧紧抓住外物不放,而是懂得“物为我用,不为我役”——珍惜该珍惜的,放下该放下的,不被琐事困住心,才能在日子里修得一份自在与平和。
2、唐休璟门僧
唐中宗年间,长安城的相府里总有股檀香萦绕——宰相唐休璟府上,住着一位奇僧。这僧人言语不多,却总能说中未发生的事,更懂些趋吉避凶的厌胜之术,休璟对他敬重有加,凡有大事必先请教。
一日清晨,僧人却面色凝重地走进书房,对正在批阅公文的休璟说:“相国,不出数月,您将有一场大祸临头。不过,此祸并非不可禳解。”休璟闻言心头一紧,连忙放下笔起身参拜:“还请大师救我!”僧人扶起他,缓缓道:“我无灵丹妙药,只一条计策,就看相国肯不肯听。”
“大师尽管吩咐!”休璟急声道。僧人指尖轻轻叩着桌案:“如今天下郡守的任免,皆由相国定夺,是也?”休璟点头称是。“那您便在那些职位低微、家境贫寒却有才干的官员里,找一位孤寒之士,举荐他做曹州刺史。此人必会感念您的知遇之恩,日后能为您办一件关键事。找到合适的人后,再告知我。”
休璟又惊又喜,连忙派亲信去寻访。没过几日,便寻到了一位姓张的官员——此人在京城做着小官,住的屋子漏雨,连件像样的官服都没有,却写得一手好策论,处理事务也条理分明。休璟当即上奏,举荐他为赞善大夫,不过十日,又擢升为曹州刺史。
他兴冲冲地召来僧人:“大师,我已按您的吩咐,找到张某了!接下来该如何做?”僧人眼底露出一丝笑意:“等张君赴任前,让他帮您寻两条狗——要身高数尺、神态英武的猛犬,越神俊越好。”
张君接到相府的嘱托,不敢怠慢。赴任途中特意绕路寻访,先在一户官吏家得了一条黑犬,体型高大,毛色油亮。可他总觉得还差些,又四处打听,终于听说曹州城外有户百姓家,养着一条黄犬,神俊非凡。他立刻带着厚礼登门,那百姓起初舍不得,见张君诚意十足,又知是宰相所托,才忍痛割爱。这条黄犬果然比黑犬更有灵气,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站在那里便有威慑力。
张君将两条犬亲自送到相府,休璟见了满心欢喜,只觉这两条狗气度不凡,从未见过这般模样的猛犬。他连忙请僧人来看,僧人围着狗转了一圈,点头道:“好,好生养着它们。将来能帮相国躲过灾祸的,就是这两条犬。”休璟虽不解,但还是吩咐下人精心照料,给它们最好的肉食,还特意搭了宽敞的狗舍。
又过了十日,僧人突然深夜来访,对休璟说:“今夜便是灾祸降临之时,相国需严阵以待。”休璟顿时紧张起来,连忙留下僧人,又召集十余名精壮的侍卫,让他们手持弓箭,守在厅堂角落。他自己则与僧人同坐在堂前的轩廊下,眼睛紧紧盯着院门,连大气都不敢喘。
夜色渐深,四周静得能听见虫鸣。就在三更天刚过,僧人忽然笑了:“相国放心,灾祸已经免了,咱们可以安寝了。”休璟一愣,忙问:“灾祸在哪?怎么就免了?”僧人却不多解释,只催他歇息。休璟虽疑惑,但见僧人胸有成竹,便撤了侍卫,与僧人一同歇息。
次日天刚亮,僧人便叫醒休璟:“可以起身了。”休璟一骨碌爬起来,急忙追问:“昨夜到底发生了什么?灾祸当真免了?可那两条狗,从头到尾都没派上用场啊!”
僧人笑着引他走到后院,休璟一看,顿时惊得说不出话——只见那两条猛犬正趴在地上,嘴边还沾着血迹,而院墙角下,躺着一条几尺长的毒蛇,早已没了气息,蛇身还有被犬牙咬过的痕迹。僧人指着毒蛇道:“昨夜要来害相国的,便是这东西。它本是冲着您的卧房去的,却被这两条犬察觉,在墙角就给解决了。若不是它们,昨夜后果不堪设想。”
休璟这才恍然大悟,看着两条狗的眼神满是感激。他想重赏僧人,僧人却摆手拒绝:“我只是尽己所能,真正帮了相国的,是您当初举荐贤才的善念——若您不肯给张君机会,他便不会尽心为您寻犬;若您不用心养犬,它们也难有这般护主之力。”说罢,僧人便收拾行囊,离开了相府,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休璟常对人说,那场灾祸的化解,看似是僧人的计策、猛犬的功劳,实则是“善有善报”的道理。对落魄者的一次援手,对生灵的一份善待,看似微小,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护佑自己的屏障——这世间所有的“幸运”,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
3、仪光禅师
长安青龙寺的晨钟总比别处沉些,钟声裹着松涛漫过佛殿时,禅房里的仪光禅师刚抄完最后一笔《金刚经》。他垂眸将狼毫搁在砚台上,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上的“应无所住”,晨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他鬓角的银丝上,也映出眉宇间那份远超常人的沉静——没人知道,这位被僧俗尊为“活菩萨”的禅师,胸腔里跳动的是大唐皇室的血脉,更藏着一段浸满血泪的往事。
一、桑野诀别
垂拱四年的岐州郊外,桑树林被夏阳晒得发烫,蝉鸣聒噪得让人心里发慌。乳母王氏牵着八岁的男孩坐在树荫下,手里的粗布帕子反复擦拭着男孩额角的汗,眼神却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直往远处的官道瞟。
男孩叫“阿光”,是王氏随口取的名字。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短褐,却难掩一身灵气——一双眼睛亮得像浸在清泉里的黑曜石,见王氏神色不安,便懂事地递过水壶:“阿母,你喝口水,别总看路了,咱们不是说好了,到前面的镇子就找活做吗?”
王氏接过水壶,却没喝,只盯着阿光的脸掉眼泪。这孩子自襁褓时就跟着她逃,从长安逃到洛阳,又从洛阳逃到岐州,一路靠她做针线活换口吃的。可阿光越长越出挑,眉眼间那股贵气,像极了他的父亲——当年的琅玡王李冲。
三年前,琅玡王与越王李贞起兵反天后,兵败后满门抄斩。她抱着尚在襁褓的阿光,混在逃难的人群里逃出长安,原以为日子久了风头会过,可天后的追捕令却像附骨之疽,连偏远的岐州都贴满了画像。画像上的孩子虽只画了个轮廓,可阿光这双眼睛、这眉骨,只要被有心人多看一眼,就能认出来。
“阿光,”王氏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她攒了半年的二百文钱,还有一件刚做好的青布衫,“你听阿母说,你不是我的亲儿子。你的父亲是琅玡王,是大唐的王爷……”
阿光手里的水壶“哐当”掉在地上,水渗进泥土里,很快就没了痕迹。他张着嘴,却发不出声音,只觉得耳边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连阳光都冷了下来。
王氏把布包塞进他手里,泪水砸在他的手背上:“当年你父亲兵败,全家都没了,我抱着你逃出来,养了你八年。可现在天后还在找你,再跟着我,咱们俩都得死。你聪明,能自己活下去,阿母……阿母得走了。”
“阿母!”阿光突然抱住她的腿,哭声像被掐住的小兽,“我不分开!我跟你走!我不做什么王爷的儿子,我就做你的阿光!”
王氏的心像被刀割,可她知道不能回头。她狠狠心推开阿光,抹了把眼泪,转身就往桑树林深处跑,跑几步又回头看一眼,直到阿光的身影变成个小黑点,才瘫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
阿光坐在原地哭了很久,直到太阳西斜,才慢慢爬起来。他捡起地上的布包,紧紧抱在怀里,望着王氏消失的方向,心里空得发疼。他不知道该往哪走,只能顺着官道往前走,走一步,就回头看一眼——他总盼着阿母能突然出现,像往常一样,笑着喊他“阿光,快过来吃馒头”。
二、逆旅遇僧
天黑透的时候,阿光走到了一个小驿站。驿站里亮着灯,传来客人的说笑声,他饿得肚子咕咕叫,却不敢进去——他怕被人问起来历,怕被人认出那张画像上的脸。
他缩在驿站的墙角,抱着布包,听着里面的笑声,眼泪又忍不住掉下来。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灰色僧袍的老和尚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个碗,碗里是两个馒头、一碗粥。
“小施主,饿了吧?”老和尚声音很温和,把碗递到他面前,“吃点东西吧。”
阿光抬头看他,老和尚眉眼慈善,眼神里没有丝毫恶意。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碗,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在这里?”老和尚坐在他身边,慢慢问道。
阿光嘴里的馒头突然咽不下去了。他想起阿母的话,想起天后的追捕令,眼泪又掉了下来:“我没有家了……阿母走了,他们要抓我……”
老和尚没追问,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背:“若不嫌弃,跟我去前面的寺庙住几日吧?那里有吃的,也有地方睡。”
阿光看着老和尚,又看了看漆黑的官道,点了点头。他不知道这老和尚是谁,也不知道寺庙在哪里,可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待在这里了。
老和尚带着他走了半个时辰,来到一座小寺庙。寺庙不大,只有几间禅房,院子里种着几棵松树,风吹过,松针沙沙响。老和尚给了他一间小禅房,又找了套干净的僧衣:“你先住着,若是想留下,就跟着我学些佛法,若是想走,什么时候想走都可以。”
阿光看着僧衣,又想起阿母给的青布衫,突然跪了下来:“师父,我想留下!我想做和尚!”他怕再被人认出来,怕再经历一次分离,做和尚,或许就能躲掉那些追捕,就能安安稳稳地活下去。
老和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若真心向佛,便留下吧。从今日起,你就叫‘仪光’。”
仪光磕了三个头,眼泪落在冰冷的青石板上。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阿光”死了,活下来的是仪光——一个没有过去、只盼着未来的小和尚。
三、青灯苦读
小寺庙叫“静心寺”,老和尚是住持,法号“慧能”。仪光留在寺里,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扫地、挑水、做饭,做完活就跟着慧能师父学佛法。
他很聪明,慧能师父教他认佛经上的字,他过目不忘;教他念《心经》,他几遍就能背下来。慧能师父常说:“仪光,你有慧根,只是心里的结还没解开。”
仪光知道师父说的是啥。夜里睡不着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阿母,想起那个桑树林里的诀别,想起父亲的死。他恨天后,恨那些追杀他的人,可他也怕——他怕自己哪天突然被认出来,怕静心寺也藏不住他。
有一次,县里的官差来寺庙上香,仪光吓得躲在禅房里不敢出来。官差走后,慧能师父把他叫到跟前,递给她一盏青灯:“你看这灯,灯芯烧着,就会有光。可若是灯芯里裹着杂质,光就会暗。你的心,就像这灯芯,裹着恨,裹着怕,怎么能亮起来?”
仪光看着青灯,眼泪掉了下来:“师父,我忘不了阿母,忘不了父亲……”
“忘不了就别忘了,”慧能师父摸了摸他的头,“可你要记得,你父亲起兵,是为了大唐;你阿母带你逃,是为了让你活。你若是总活在恨里,总活在怕里,怎么对得起他们?”
仪光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这些——父亲是为了大唐,阿母是为了让他活。那他呢?他不能只想着躲,他得好好活,活得有意义,才能对得起父亲,对得起阿母。
从那以后,仪光变了。他不再怕官差,不再躲着陌生人。他跟着慧能师父学佛法,学医术,还学着给附近的村民看病。村民们都喜欢这个懂事的小和尚,说他心善,说他医术好。
有一次,村里的张阿婆得了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仪光背着药箱,走了十里路去看她,给她熬药,守在她床边。张阿婆好起来后,给寺庙送了一篮子鸡蛋,拉着仪光的手说:“好孩子,要不是你,阿婆这条老命就没了。”
仪光看着张阿婆,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就是师父说的“意义”——用自己的能力帮别人,比躲在禅房里害怕,强多了。
四、云游弘法
仪光十八岁那年,慧能师父圆寂了。圆寂前,慧能师父把他叫到跟前:“仪光,你在静心寺待了十年,该出去走走了。去长安,去洛阳,去看看这天下,把佛法传给更多的人。”
仪光跪在师父床前,磕了三个头:“师父,我听您的。”
慧能师父笑了:“记住,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别忘了初心。你的初心是啥?是活,是帮人,是弘法。”
仪光点了点头,眼泪掉了下来。
慧能师父圆寂后,仪光收拾了行囊,离开了静心寺。他背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件僧衣、几本佛经,还有慧能师父给他的那盏青灯。他开始云游,走了一个又一个州县,到了一个地方,就先给村民们看病,再给他们讲佛法。
他医术好,佛法讲得也通俗易懂。村民们说:“仪光师父讲的佛法,不像别的和尚那样绕,听着心里亮堂。”慢慢地,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多,有和尚,有俗人,最多的时候,竟有几千人跟着他云游。
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叫“清河”的县城。县城里闹瘟疫,死了很多人,县官怕被牵连,把城门关了,不让外人进来,也不让里面的人出去。
仪光站在城门外,对着城门喊:“县官大人,我是仪光,我能治瘟疫!求您开城门,救救百姓!”
县官在城楼上看着他,又看了看
仪光进城后,立刻带着徒弟们熬药,分给百姓们喝。他还教百姓们勤洗手、勤通风,把病人和健康人分开住。过了半个月,瘟疫终于控制住了,县城里的百姓都来给仪光磕头,说他是“活菩萨”。
县官也来感谢他,还想给他送钱送粮。仪光拒绝了:“我是和尚,不要这些。只要百姓们能好好活,比啥都强。”
县官叹了口气:“仪光师父,您真是个好人。可我听说,您是……琅玡王的儿子?”
仪光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我,是仪光,是个和尚。”
县官看着他,眼里满是敬佩:“师父,您能放下过去,真是难得。”
仪光点了点头:“不是放下,是记着。记着父亲的心愿,记着阿母的期望,所以才要好好帮人,好好弘法。”
五、青龙驻锡
开元十七年,仪光云游到了长安。长安是大唐的都城,热闹非凡,可也藏着太多的是非。有人认出了他,说他是琅玡王的儿子,劝他赶紧走,怕被官府抓。
仪光却没走。他说:“长安是我父亲的故乡,是大唐的都城,我为什么要走?我在这里弘法,帮百姓,有啥好怕的?”
当时的长安,有一座很有名的寺庙叫“青龙寺”。青龙寺的住持早就听说过仪光的名声,亲自来请他去青龙寺做住持。仪光答应了。
他到青龙寺后,第一件事就是扩建寺庙,盖了更多的禅房,还盖了一座“义诊堂”,每天免费给百姓看病。他还在寺庙里开了“讲经堂”,每天给僧俗讲佛法,听的人挤满了整个讲经堂。
有人问他:“仪光师父,您怎么能预测未来的事啊?上次您说长安会下大雨,让百姓们提前准备,果然没几天就下了大雨,百姓们都没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