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异僧一(1 / 2)

1、释摩腾

中天竺的晨光,总带着股檀香的暖意。在都城郊外的竹林精舍里,常有个身着僧衣的僧人,盘腿坐在青石上,给围坐的信徒讲解经文。这僧人眉目清朗,身姿挺拔,说起话来声音温和却有力量,他便是释摩腾。

释摩腾自幼在寺庙修行,不仅精通大小乘佛法,还能将深奥的经文讲得通俗易懂。他不喜欢待在固定的寺庙里,总爱背着经卷四处游走,走到哪里,就把佛法的道理传到哪里。有人说他“狂”,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偏要去偏远地方受苦;释摩腾却笑着说:“佛法本就该护佑众生,若只守着一方精舍,怎能让更多人得安乐?”

有一年,他游化到天竺的一个附庸小国。这小国土地贫瘠,百姓却格外虔诚,听闻释摩腾来了,纷纷围到他住的草庐前,请他讲经。释摩腾便选了块开阔的空地,开讲《金光明经》。他说“善念能消灾”,说“和睦能安邦”,百姓们听得入迷,连国王都亲自来听他讲经。

可没过多久,邻国突然派兵侵犯边境。小国的国王慌了神——本国兵力薄弱,根本不是邻国的对手。他找到释摩腾,急得直跺脚:“大师,如今兵临城下,百姓要遭难了,您说的‘安乐’,还能实现吗?”

释摩腾放下手中的经卷,神色平静:“《金光明经》中说,能宣讲此法者,会得到地神护佑,让所居之地平安。如今战火将起,或许我该去试试,用佛法化解这场灾祸。”

国王愣住了:“大师要亲自去敌国?那太危险了!”

“若能让两国百姓免于战乱,我这点危险又算什么?”释摩腾说完,便收拾了简单的行囊,独自一人朝着敌国的军营走去。

敌国的士兵见一个僧人走来,立刻举着刀拦住他:“你是谁?来这里做什么?”

“我是释摩腾,来自邻国,想求见你们的国王,有要事相商。”释摩腾语气从容,没有丝毫畏惧。

士兵们将信将疑,把他带到了国王面前。敌国国王见他孤身一人,穿着朴素的僧衣,不由得冷笑:“你一个僧人,能跟我谈什么?难道想用你的经文,让我退兵不成?”

“陛下,”释摩腾双手合十,缓缓说道,“两国相邻,本应互相扶持。若起兵戈,您的士兵会流血,百姓会流离;我的国家虽小,却也会拼死抵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不如我们罢兵言和,互通有无,让两国百姓都能安稳过日子,这难道不比打仗更好吗?”

他又说起《金光明经》里“慈悲为怀”“止戈为武”的道理,从日出讲到日落,把战争的危害、和平的珍贵,一字一句地说给国王听。敌国国王起初还带着敌意,可听着听着,竟渐渐放下了成见——他想起这些年连年征战,国内百姓怨声载道,国库也日渐空虚,若再打下去,确实不是长久之计。

“大师说得有理。”国王终于松了口,“我愿意退兵,与你们国家结为友邻,从此互不侵犯。”

就这样,释摩腾凭着一己之力,化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消息传开后,无论是小国还是敌国的百姓,都对他充满感激。他的名声,也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天竺。

日子一天天过去,释摩腾依旧四处游历,直到汉明帝永平年间,一场跨越山海的缘分,悄然降临。

那天夜里,汉明帝做了个奇怪的梦:他看见一个浑身金光闪闪的巨人,踩着祥云从空中飞来,落在宫殿的上空,面带微笑地看着他。明帝醒来后,心里又惊又奇,第二天一早就召集大臣,让大家说说这个梦是什么预兆。

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是祥瑞之兆,有的说可能是神仙显灵,却没人能说清这“金人”到底是谁。这时,通事傅毅站了出来,躬身说道:“陛下,臣曾听说西域有一位神明,名叫‘佛’,身形高大,常以金色示人。您梦中所见的金人,恐怕就是佛啊!”

明帝听了,心中一动:“西域竟有这样的神明?那朕倒要派人去看看,将佛法请回中原,让百姓也能得到护佑。”

于是,他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带着礼物和随从,踏上了前往天竺的路程。从中原到天竺,要穿过茫茫沙漠,翻过险峻的高山,一路上风吹日晒,困难重重。可蔡愔等人想着明帝的嘱托,始终没有放弃,走了整整两年,终于抵达了天竺。

他们在天竺四处寻访,打听佛法的消息,很快就听说了释摩腾的名声——那个曾用佛法化解两国战乱的高僧。蔡愔等人立刻找到了释摩腾,恭敬地说明了来意:“我们来自东方的大汉,皇帝陛下梦见金人,知晓佛法高深,特命我们来请大师前往中原,传播佛法,让中原百姓也能听闻善念,得享安乐。”

释摩腾看着眼前这些远道而来的人,眼中满是动容。他早就听说过东方有个繁华的大汉,只是路途遥远,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机会前往。“传播佛法,本就是我的心愿。”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哪怕要穿越流沙,翻越高山,我也愿意去中原,让佛法在东方生根发芽。”

出发那天,天竺的信徒们都来为他送行,有人给他送上经卷,有人给他带上干粮,眼里满是不舍。释摩腾对着众人双手合十,轻声说道:“我此去中原,并非一去不返,而是要把佛法的种子带去更远的地方。待他日,或许我们还能在不同的土地上,共同守护这份善念。”

就这样,释摩腾跟着蔡愔等人,踏上了前往中原的旅程。一路上,他们走过滚烫的沙漠,沙粒磨破了鞋子,烈日晒伤了皮肤;他们翻过陡峭的雪山,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脚下随时可能踩空。可释摩腾从未抱怨,累了就坐在路边休息,给大家讲佛法故事;渴了就分享仅有的水,鼓励大家坚持下去。

不知走了多少个日夜,他们终于看到了中原的城墙。当马车驶入洛阳城时,释摩腾掀开帘子,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鳞次栉比的房屋,心中满是感慨——这就是东方的大汉,这就是他要传播佛法的地方。

汉明帝早已派人在城外等候,见到释摩腾,他亲自上前迎接,握着释摩腾的手说:“大师远道而来,辛苦了!朕能得见大师,真是三生有幸。”

明帝对释摩腾十分敬重,特意在洛阳城西门外修建了一座精舍,让他居住修行。这座精舍,就是后来着名的白马寺,也是中原大地上第一座佛教寺庙。从此,中原开始有了沙门,佛法的种子,正式在东方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释摩腾在白马寺里,每天都给前来求法的人讲解经文。他用中原百姓能听懂的语言,把《金光明经》《四十二章经》的道理讲给大家听,教人们要心怀善念,要和睦相处,要珍惜眼前的和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佛法,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他的讲解,学会了用宽容和慈悲对待身边的人。

后来,释摩腾一直在白马寺修行,直到圆寂。他虽然离开了,可他带来的佛法,却在中原大地不断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有人说,释摩腾是佛法的“摆渡人”,跨越山海,把善念带到了中原;有人说,他是和平的“使者”,用智慧化解战乱,让两国百姓免于灾祸。可对释摩腾自己来说,他只是一个坚守初心的僧人——他始终记得,佛法的真谛,是护佑众生,是传递温暖,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善念的指引下,过上安乐的日子。

其实这世间最珍贵的力量,从来不是刀枪剑戟,而是善意与智慧。释摩腾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哪怕一个人的力量再小,只要心怀善念,坚守初心,也能跨越山海,化解矛盾,把温暖和希望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就像一颗种子,哪怕落在陌生的土地上,只要有阳光和雨露,就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人遮风挡雨。

2、竺法兰

中天竺的雨季,总把竹林精舍的青石板润得发亮。每当这时,精舍里总会挤满前来求学的僧人——他们都是冲着竺法兰来的。这位僧人年过四十,鬓角虽有银丝,眼神却亮得像晨露,他手里捧着经卷,能将数万章经论随口道来,连最晦涩的义理,经他一讲,也变得像山间溪流般清晰。天竺的学者们都敬他为“师”,说“听法兰讲经,如饮甘露”。

竺法兰与释摩腾早有交情,两人常一起探讨佛法,也都有游化四方的心愿。那年,蔡愔带着汉明帝的嘱托,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天竺寻访佛法,先找到了释摩腾,随后便被引荐给了竺法兰。当蔡愔说明来意,恳请他与释摩腾一同前往中原传播佛法时,竺法兰没有丝毫犹豫:“佛法无国界,若能让东方百姓听闻善念,纵使远涉流沙,我亦愿往。”

可消息传到他的学徒耳中,却引来了一片挽留。有个跟随他多年的弟子,攥着他的衣袖红了眼:“师父,您若走了,我们去哪里再找像您这样懂经论的师父?中原路途遥远,万一有个好歹,可怎么办?”其他学徒也纷纷附和,有的甚至提议要拦着他,不让他启程。

竺法兰看着围在身边的弟子,心里满是暖意,却也态度坚定:“我教你们经论,是希望你们能将佛法传承下去,而非让你们把我困在这一方精舍。中原之地,尚无佛法普及,那里的百姓更需要有人带去善念与智慧。你们若真懂我,就该支持我,而非阻拦我。”

可学徒们终究不舍,眼看约定启程的日子越来越近,竺法兰知道,若再僵持下去,恐怕会误了行程。于是,在一个清晨,他趁着学徒们还在打坐,悄悄收拾了几卷核心经论,换上一身朴素的僧衣,从精舍的侧门离开了。他没敢回头,怕看见弟子们挽留的眼神,会忍不住动摇——他心里清楚,此行虽难,却是他必须走的路。

一路向西,竺法兰很快与等候在半路的释摩腾、蔡愔汇合。三人带着随从,踏上了前往中原的漫漫征途。沙漠里的日头能把人晒脱皮,夜里的寒风又能冻得人牙齿打颤;遇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连口水都喝不上,只能靠随身带的干粮充饥。可竺法兰从未抱怨,每当蔡愔等人累得走不动时,他还会讲些天竺的佛法故事,给大家鼓劲:“我们此刻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中原百姓播撒佛法的种子,这点苦,算不得什么。”

更让人惊讶的是,抵达洛阳后没多久,竺法兰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有人好奇地问他:“大师刚到中原,怎么能把汉话说得这么好?”他笑着解释:“在路上时,我就跟着蔡愔大人学汉话,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记在纸上,有空就琢磨。既然要在中原讲经译经,总不能让语言成了阻碍。”原来,他早就为传播佛法做足了准备,连语言这关,都提前攻克了。

汉明帝见竺法兰与释摩腾一同到来,又听闻竺法兰精通经论、还懂汉话,心中大喜,当即安排他们住在洛阳西门外的精舍(后来的白马寺),还特意派人送来纸笔,供他们译经使用。蔡愔在西域时,曾搜集到不少梵文经卷,如今有了竺法兰这位“译经能手”,这些经卷终于有了被中原人读懂的机会。

译经的日子,枯燥却充实。竺法兰与释摩腾一起,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梵文与汉文差异极大,有些经文中的术语,在汉话里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他们就反复琢磨,有时为了一个词,要争论大半天。比如翻译“十地断结经”时,“十地”指的是修行的十个阶段,“断结”是斩断烦恼的意思,竺法兰先是直译,觉得不够易懂,又改成“修行十阶,断尽烦恼”,反复读了几遍,才觉得满意。

就这样,他们先后翻译出了五部经卷:《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诲藏经》《佛本行经》和《四十二章经》。每当译完一部,蔡愔就会立刻呈给汉明帝,明帝读后,总会赞叹不已,让宫人抄写多份,分发给王公大臣和各地的寺庙。佛法的光芒,渐渐在中原大地亮起。

可世事难料,没过多久,中原遭遇了移都与战乱。混乱中,《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诲藏经》《佛本行经》这四部经卷的原本不慎遗失,抄本也大多散落,没能传到江南一带。唯有《四十二章经》,因为篇幅较短,被有心人妥善保管,流传了下来。这部经卷只有两千多字,却字字珠玑,讲的是如何修行、如何断除烦恼、如何待人处世,成了汉地现存最早的佛经,也成了无数人接触佛法的入门之书。

除了译经,蔡愔在西域时,还曾得到一幅释迦牟尼佛的倚坐像。这幅像来历不凡,是优田王时期,一位着名的旃檀像师所做,而且是他的第四幅作品,工艺精湛,佛像的神情慈悲而庄严,仿佛能看透人心。蔡愔将这幅像献给明帝后,明帝十分珍视,立刻下令让宫廷画工临摹,分别安置在清凉台和显节陵上,供百姓瞻仰礼拜。只可惜,岁月流转,那幅原版的释迦倚像,后来不知遗失在了何处,只留下临摹本的传说。

竺法兰在洛阳的日子里,除了译经,还常去白马寺外给百姓讲经。他不像有些学者那样摆架子,总是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讲“善有善报”“待人宽容”的道理。有个脾气暴躁的屠夫,总爱跟人吵架,听了竺法兰的讲经后,竟渐渐收敛了脾气,还对他说:“大师,您说的对,我以前总跟人争对错,其实伤了别人,也累了自己。往后我要好好做人,多做善事。”

这样的改变,在当时还有很多。有人因为他的讲经,放下了心中的仇恨;有人因为他的劝导,开始善待家人;还有人因为读了他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竺法兰看着这些变化,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当初跨越山海来到中原,没有白费。

后来,释摩腾圆寂后,竺法兰独自承担起了传播佛法的重任。他一边继续整理、补充佛经的翻译,一边培养懂梵文和汉文的弟子,希望能让佛法在中原长久地传承下去。直到年迈,他依旧坚持每天讲经、译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人说,竺法兰是“译经之祖”,没有他,汉地百姓或许要晚很多年才能读到佛经;有人说,他是“佛法的播种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让善念在中原生根发芽。可对竺法兰自己来说,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他始终记得,自己离开天竺时的初心,是让更多人听闻佛法,是让更多人活得安乐、活得通透。

其实,这世间所有的文化传承与善意传递,都离不开像竺法兰这样的人。他们不畏艰难,跨越山海;他们耐住寂寞,默默耕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搭建起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也把温暖和希望传递给更多人。就像《四十二章经》里说的“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竺法兰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初心,坚守善念,哪怕只是做一件小事,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3、康僧会

吴地的初夏,总裹着层化不开的湿热。建业城的市集上,挑着担子的货郎喊着“新鲜梅子”,穿短打的船夫蹲在码头啃饭团,唯独城南那片刚辟出的空地旁,围着些探头探脑的人——几天前,有个穿僧衣的外乡人带着几个弟子,在这里搭了间简陋的草棚,说要“请舍利,建塔寺”,惹得满城人都来看热闹。

那外乡人便是康僧会。他的祖上本是康居国人,世代居住在天竺,后来父亲做买卖,把家迁到了交趾。康僧会十岁那年,父母双双离世,他穿着粗麻孝服,在父母坟前守了三年,日夜以泪洗面,却没忘了读书识字。服丧期满后,他望着空荡荡的家,忽然悟到:人世间的离别太苦,或许佛法能让人找到解脱的路。于是,他剃度出家,从此青灯古佛为伴。

他修行格外刻苦,天不亮就起来诵经,深夜还在研究经卷,不仅把三藏佛经读得滚瓜烂熟,连中原的六经、天文图纬都一并钻研。有人说他“贪多嚼不烂”,他却笑着说:“学问不分国界,能懂的多些,才能更好地帮人。”成年后,他带着几个弟子游历四方,听说孙权在江右建立了吴国,可那里的百姓大多没听过佛法,便决意去建业——他想把佛法的种子,播撒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刚到建业时,康僧会碰了不少钉子。百姓见他是外乡人,又穿着僧衣,都躲着走;官员们觉得他“谈空说玄”,不肯见他。直到有个老渔夫跟他说:“你要想让人信你,得先让吴王信你。吴王孙权最看重有真本事的人,你若能让他点头,这事就成了一半。”

康僧会听了这话,便带着弟子去王宫求见。可守卫见他衣着朴素,连宫门都不让他进。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却遇上了一个人——支谦。

支谦是月支人,也是个懂佛法的学者,早在汉朝末年就来到了中原。他的老师是支亮,支亮的老师又是当年译经的支谶,算得上是“佛法世家”。支谦不仅精通佛经,还会六国语言,世间的伎艺也懂不少,只是长得瘦小,皮肤黝黑,眼睛里白多黄少,看起来有些古怪。吴地的人都编了句顺口溜笑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可孙权却格外看重他的才学,封他做了博士,让他在宫里讲解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