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肃宗决定迁都凤翔,以便更好地指挥战局。出发前,肃宗让李泌统领禁军先行出发,清理行宫,接管城门钥匙,确保肃宗的安全。李泌领命后,立刻率领禁军出发。一路上,他严格要求士兵,不许骚扰百姓,不许抢夺财物,遇到流离失所的百姓,还让人给他们送去食物和衣物。百姓们见官军纪律严明,都十分感动,纷纷说:“有这样的官军,我们一定能打败叛军。”
走到保定郡时,连日赶路的李泌实在太累了。他安排好士兵的宿营后,就在驿站的房间里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感觉有人轻轻托住了自己的头,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到肃宗正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把他的头放在自己的膝盖上。
李泌吓得连忙想起身,肃宗却按住了他,笑着说:“你连日操劳,辛苦了,让你多睡一会儿。朕看你睡得香甜,不忍心叫醒你,就只好让你枕在朕的膝盖上了。”
李泌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他知道,肃宗这是把他当作了心腹,当作了可以依靠的人。他哽咽着说:“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定当肝脑涂地,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肃宗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朕相信你。只是眼下还有一事,朕总放心不下——这一路西行,叛军虽未紧追,可沿途州郡人心惶惶,不少官员要么弃城而逃,要么暗中通敌。你既统领禁军,又懂谋略,往后行宫的安全、沿途的布防,朕都交给你了。”
李泌坐起身,拱手道:“臣定不辱使命。明日一早,臣便派人去勘察前方路况,联络沿途守将,确保陛下一行万无一失。”
果然,在李泌的统筹下,肃宗一行顺利抵达凤翔。抵达当日,李泌便着手整顿军务:他先是严明军纪,将几个趁乱抢夺百姓财物的士兵当众斩首,震慑了全军;又亲自去军营慰问士兵,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还把肃宗赏赐给他的金帛全部分给了将士们。士兵们见李泌不仅有谋略,还体恤下属,都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意为国效力。
不出李泌所料,抵达凤翔后不过十日,西域和河陇的援军就陆续赶到,江淮地区的粮草也顺着运河源源不断地送来。肃宗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军队和满载粮草的马车,激动得对身边的李泌说:“长源,你看!援军到了,粮草也到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李泌却摇摇头:“陛下,这不是臣的功劳,是陛下的仁德感召了天下将士,是百姓们不愿看到大唐覆灭,才纷纷支持我们。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平定叛乱指日可待。”
肃宗知道李泌素来谦逊,也不再多言,只是拉着他的手,走进了议事厅。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泌陪着肃宗日夜操劳,制定作战计划,调配兵力粮草,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肃宗心疼他,夜里议事时,总会让人备些点心,知道李泌练习绝粒,很少吃荤腥,就亲自为他烤梨。每次烤好两个,刚好够李泌垫垫肚子,自己却一口也不吃。
有一次,颖王李璬、兖王李僴和泾王李侹三位皇子听说肃宗在给李泌烤梨,也跑过来凑热闹。颖王仗着自己是肃宗的弟弟,笑着说:“皇兄,您偏心!只给李先生烤梨,不给我们吃,是不是觉得我们不如李先生重要啊?”
肃宗放下手里的烤梨,假装生气地说:“你们三个天天大鱼大肉,还缺这一个梨吗?先生连日操劳,又不怎么吃饭,这梨是给先生补身体的,你们凑什么热闹?”
颖王还想撒娇,李泌连忙笑着说:“三位王爷若是不嫌弃,臣这里还有一个梨,就送给王爷们分着吃吧。”
肃宗却拦住了他:“不用给他们!他们就是想跟朕闹着玩,你自己吃。”说着,把烤好的梨递到李泌手里,又对三位皇子说:“你们要是真闲得慌,就去军营里看看士兵们的训练,学学怎么带兵打仗,别总想着吃的。”
三位皇子见肃宗动了真格,只好吐了吐舌头,乖乖地退了出去。看着他们的背影,肃宗无奈地对李泌说:“朕这些弟弟,从小娇生惯养,没经历过什么风浪,让你见笑了。”
李泌却摇摇头:“王爷们本性不坏,只是缺乏历练。等平定叛乱后,陛下可以让他们去地方上任职,多接触些百姓,自然就会明白治国的不易。”
肃宗点点头:“你说得对,还是你考虑得周全。”
日子一天天过去,唐军的实力越来越强,收复长安的时机也渐渐成熟。李泌向肃宗建议:“陛下,如今叛军主力被困在河北,长安的守军兵力不足,正是收复长安的好时机。我们可以派郭子仪率领大军从正面进攻,再派一支奇兵从侧面偷袭,前后夹击,定能一举收复长安。”
肃宗采纳了李泌的建议,任命郭子仪为兵马大元帅,率领大军进攻长安。开战前,李泌亲自为郭子仪送行,详细叮嘱他作战时要注意的事项,还为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郭子仪对李泌十分敬佩,一一记下,带着大军出发了。
不出所料,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长安城外。叛军守将见唐军来势汹汹,吓得魂飞魄散,连夜打开城门逃跑了。收复长安的消息传到凤翔时,肃宗正在和李泌议事,他听到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把抱住李泌:“长源!我们收复长安了!我们终于收复长安了!”
李泌也十分激动,他对肃宗说:“陛下,收复长安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收复洛阳,平定河北的叛军,让百姓们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
肃宗点点头:“对!我们还要收复洛阳,平定河北!等天下太平了,朕一定好好赏赐你,让你做宰相,辅佐朕治理天下。”
可李泌却摇了摇头:“陛下,臣志在修道,不求功名利禄。等天下太平了,臣想回衡山继续隐居,潜心修道。”
肃宗愣住了,他没想到李泌会这么说:“长源,你为大唐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怎么能说走就走呢?朕离不开你啊!”
李泌笑着说:“陛下,天下有才之人比比皆是,只要陛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一定能治理好天下。臣虽然隐居山林,但也会时刻关注大唐的安危,若是陛下有需要,臣随时都会回来。”
肃宗知道李泌心意已决,只好不再挽留。不久后,唐军又收复了洛阳,河北的叛军也陆续被平定,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回到长安后,肃宗多次挽留李泌,想任命他为宰相,可李泌都婉言拒绝了。最终,肃宗只好赐给李泌金帛无数,派人护送他回衡山,并在山中为他建了一座道观,让他安心修道。
可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李泌终究无法一直隐居山林。唐代宗即位后,因为藩镇割据的问题十分头疼,他想起了李泌,又派人把他请回了长安,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李泌虽然不想出山,但看着大唐又陷入危机,还是答应了代宗的请求。
在代宗朝,李泌多次为代宗出谋划策,平定了好几起藩镇叛乱,还改革了税收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代宗对李泌十分信任,凡事都要和他商量,甚至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
到了唐德宗时期,李泌更是被拜为宰相,真的应了当年懒残禅师“十年宰相”的预言。做宰相时,李泌依旧保持着修道人的本色,生活简朴,不贪财物,还常常直言不讳地指出德宗的过错。有一次,德宗想提拔自己的亲信做节度使,李泌知道后,立刻劝谏道:“陛下,节度使手握重兵,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必须选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担任。您的亲信虽然忠诚,但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若是让他担任节度使,不仅会误了国家大事,还会引起其他将领的不满,甚至引发叛乱。”
德宗听了,很不高兴:“朕提拔自己的亲信,难道还有错吗?”
李泌却毫不畏惧:“陛下,您是大唐的皇帝,心里应该装着天下百姓,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亲信。若是因为私人感情而不顾国家安危,那就是陛下的错了。”
德宗被李泌说得哑口无言,仔细想想,觉得李泌说得很有道理,只好放弃了提拔亲信的想法。事后,德宗对李泌说:“朕以前总觉得治理国家很难,可自从用了你之后,才明白治国的道理原来这么清晰。你真是上天赐给朕的贤臣啊!就算是当年的管仲、商鞅,也比不上你。”
李泌却摇摇头:“陛下过奖了。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若是陛下能虚心纳谏,广纳贤才,大唐一定会越来越兴盛。”
在李泌的辅佐下,德宗时期的藩镇叛乱渐渐平息,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安定下来,大唐终于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可就在此时,李泌却因为常年操劳,病倒了。德宗十分担心,亲自去探望他,还派了最好的御医为他诊治,可李泌的病情却越来越重。
临终前,李泌把自己写的文集交给了德宗,说:“陛下,这是臣多年来对治国理政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陛下有所帮助。臣死后,希望陛下能继续虚心纳谏,善待百姓,让大唐长治久安。”
德宗握着李泌的手,泪流满面:“长源,你放心,朕一定会记住你的话,好好治理天下,不辜负你的期望。”
不久后,李泌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赐谥号“文贞”,还让史官把他的事迹写进国史,编成《邺侯外传》,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为大唐鞠躬尽瘁的贤臣。
李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七岁成名的神童,却能在盛名下收敛锋芒;他是潜心修道的隐士,却能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他是四朝元老,却能始终保持初心,不贪功、不恋权。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辅佐三位帝王平定叛乱、安定天下,为大唐的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泌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锋芒毕露,而是懂得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真正的忠诚,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分忧;真正的人生价值,不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能力为百姓谋福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只要心怀家国、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成为照亮时代的光。而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也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