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神仙九(1 / 2)

1、金炉冷灰

齐地李少君,怀揣着一张改变命运的丹方,却在茅屋里对着空米缸发愁。这从仙人安期生处得来的神丹秘法,药材金贵得吓人。他摩挲着发黄的方子,对弟子苦笑:“这把老骨头,等不到躬耕种出仙药钱喽。听说当今天子痴迷长生,不如拿它换场富贵。”

他整了整洗得发白的葛布袍,揣着丹方进了未央宫,面见汉武帝:“陛下,臣有秘法,丹砂可炼真金,金成服之,霞举飞升!”他顿了顿,眼中浮起悠然神往之色,“臣昔游海上,亲见安期先生,所食仙枣,大如甜瓜啊!” 那“大如瓜”三字,仿佛带着蓬莱岛的甜香,在巍峨殿宇间弥漫开来。

武帝的眼睛骤然亮了。黄金!仙枣!长生!当即奉少君为上宾,金银珠玉、奇珍异兽,流水般赐下。少君坦然受之,面色红润如五十许人,肌肤竟透出玉光,开口一笑,齿若编贝,俨然一副仙风道骨。

一日,武安侯田蚡设宴,高朋满座。席间有位九旬老者,白发萧疏。少君目光落在他脸上,忽地离席近前,细细端详:“老丈莫不是某某公之后?当年与令祖夜猎郊原,令尊尚是垂髫童子,牵黄擎苍随侍左右,老夫记得真切!” 满座悚然!老人惊得离席拜倒,颤声证实确有其事,祖父当年确曾提过那次夜猎!一席王公,尽皆失色——眼前这“五十许人”,竟亲历了别人祖父的童年!若非数百岁仙翁,何能至此?

有一日,武帝把玩一件新得的古旧铜器。少君瞥了一眼,随口道:“此乃齐桓公置于寝座之物。”武帝忙命人细察铭文,果然镌着齐国旧事!这下,连皇帝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少君是活神仙,板上钉钉!王公贵戚闻风而动,门槛几被踏破,所求无非是那一粒金丹,或沾点仙气延寿。

少君沉溺于这滔天的尊荣与供奉。丹房内炉火昼夜不息,各色珍稀药石投入巨大的丹鼎,烟气氤氲,映着他踌躇满志的脸。他对武帝许诺:“神丹将成,陛下且静待佳音。” 武帝望眼欲穿,几乎日日遣人探问。

丹炉烧尽了如山财帛,耗去了数载光阴。终于一日,少君对武帝说:“臣当远赴蓬莱,面禀安期先生,丹成之日,即陛下飞升之期!” 武帝大喜过望,厚赐钱粮仆从。少君车队浩浩荡荡,东向大海而去。

行至泰山脚下,驿馆华灯初上。少君忽感不适,屏退左右。次日清晨,侍从叩门无声,破门而入,但见衾被之下,身形俨然,揭开一看,众人倒抽冷气——衾被空空,只余一身衣冠,叠放整齐,人已杳然无踪!宛如金蝉脱壳。

消息飞传长安。武帝闻报,非但不疑,反抚掌大笑:“少君是尸解成仙了!” 深信爱卿已化仙体,直上蓬莱复命。他痴望着东方烟霞,等待着那枚许诺中能让他与天地同寿的金丹,从天而降。宫阙深处,那为少君特设的丹房内,炉火早已熄灭,唯余一室冰冷的铜臭与药灰,静静嘲笑着人间帝王的痴梦。

李少君一生,如一场盛大幻术。他深谙人心对不朽的执念,以“仙枣如瓜”的奇谈敲开天家重门,用“九旬故人”的戏法坐实仙寿,凭“古器识源”的机巧赢得至尊信任。这场幻术的最高潮,便是那“空衣尸解”的绝唱——连死亡都成了他飞升的注脚。

他耗尽帝王心力的金丹,终究炼了个空。武帝痴望蓬莱的背影,正是天下求仙者的缩影:渴望太炽,便易将精妙的骗局当作登天的云梯。少君以凡胎装点仙骨,点破了求道路上最深的迷障——那金光闪闪的许诺、那栩栩如生的“神迹”,往往只是欲望投射的幻影。真正的长生之道,或许不在蓬莱仙枣的硕大里,而在识破“枣如瓜”这般妄念的清醒之中。

炉火能熔金化玉,却烧不穿自己的迷雾。少君留下的那炉冷灰,比任何仙丹都更值得玩味:执迷于追逐幻光的人,终将被自己点燃的虚妄之火,焚尽所有。

2、倒影菩提

许昌孔元方,食松脂,嚼茯苓,古稀之年面若壮岁。他与左慈、郄俭论道谈玄,却只穿粗布衣,饮薄酒一升,躬耕于田亩之间。

某日道门宴饮,轮到元方行令。只见他将竹杖往地上一拄,忽地双手撑地,头下脚上倒立而起!单手持杯,酒液竟逆流入口中。满座瞠目,无人能仿。

家中失火那日,邻人争相帮他抢运衣物粮米。唯孔元方盘腿坐于篱下,静观烈焰舔舐房梁。妻子急唤他帮手,他笑道:“此等俗物,何惜之有?”火舌卷过处,他眼中映着跳动的光,却无半分波澜。

后在河边凿出丈许洞窟,他入内辟谷,一两月方归。家人不得探视,唯见洞口一株幼柏,倔强生在荆棘丛中,虬曲隐忍,如修行者的脊梁。

孔元方活成了人间倒影:世人汲汲营营,他倒立饮酒;众生惜物如命,他笑看家宅成灰。那棵棘草间的柏树,便是他灵魂的具象——不在琼楼玉宇中争高,偏在逼仄处活出舒展姿态。

他早参透:所谓超脱,非避世苦修,而是烟火人间心无挂碍。倒悬的身影与静观的眸子,照见同一种清醒:身外万物如流火,唯有心灯不灭者,方能在废墟上种出通天碧树。

3、石髓机缘

邯郸王烈,三百三十八岁年纪,面上却寻不见一丝皱纹。他嚼黄精,服铅华,踏遍群山如履平地。年少时在太学读尽五经百家,谈吐间星河璀璨,连名士嵇康都敬他三分,常随他入山采药,听他妙论玄机。

一日,王烈独行太行深处。忽闻东方山崩地裂,巨响如沉雷碾过千峰。循声奔去,只见一面绝壁赫然撕裂,数百丈断崖如巨斧劈开!两壁皆是苍青巨石,裂口中央却露一洞穴,径不过尺许。更奇的是,洞中竟缓缓流出青碧色的泥浆,稠若骨髓,异香扑鼻。

王烈好奇,伸手掬起一捧。泥浆入手温软,试着揉捏成丸,竟如热蜡遇冷,眨眼间坚硬如真石!嗅之,气似新炊粳米;嚼少许,竟也齿颊生香。他心知遇宝,忙捏得数枚桃核大小的泥丸,小心藏入怀中,匆匆下山寻嵇康。

“叔夜,且看此物!”王烈献宝般摊开手掌。嵇康见那青丸莹润如玉,入手却沉甸甸,敲击竟铮铮作铜声!惊喜之下,二人即刻重返太行,欲探究竟。可赶到那断崖处,眼前景象却叫他们呆立当场——昨日那狰狞裂谷,竟已严丝合缝!山岩峻整如初,仿佛从未有过那道伤口,更不见丝毫泥浆痕迹。唯有山风呜咽,似在嘲笑凡人的痴妄。

王烈取出带回的青丸,它们早已冷硬如铁,光泽尽失,再不复初得时的温润灵性。那曾散发的稻米清香,也杳然无踪。

王烈抚摸着冰冷的石丸,山风卷起他宽大的袍袖。这神异的石髓,如同大道本身:它裂山而出,只为有缘者一现真容;一旦强求贪恋,便复归顽石。嵇康凝望那愈合如初的山体,恍然彻悟:真正的机缘,只在惊鸿一瞥的当下,如朝露,如电光,岂容人装入锦囊?

石髓无踪,断山兀立,恰似天道昭示——人间至宝,非金石珠玉,而是遇见时那一刹清明。执念如锁,反将灵物化为顽石;放手处,空山新雨,方见天地本真。那愈合的山体,正是造化无声的箴言:得之偶然,失之泰然,心无挂碍处,万壑烟霞皆可入怀。

4、白石证心

河东焦先,活了一百七十岁,日日煮白石当饭。那石头在他锅里咕嘟翻滚,竟变得如芋头般软糯。他掰开分赠邻人,自己嚼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