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山雾迷踪遇私塾(2 / 2)

他回头喊了声:“小石头!出来一下!” 屋里很快跑出来个十来岁的男孩,个子不高,背着个蓝布包,包角缝着块补丁,是用不同颜色的布拼的,手里还拿着个布卷,看样子是刚写完的字。“爹,咋了?” 男孩声音洪亮,带着少年人的劲。

“你不是要去邻镇给你娘送布吗?” 先生摸了摸男孩的头,“这位兄台要去邻镇买药,你顺路带他一段,路上照顾着点,别让他再走岔了。”

小石头眼睛一亮,看着陈建国的拐杖,又看了看他身上的泥,笑着点头:“好!俺娘说邻镇的药铺老板是俺舅姥爷,俺熟!” 他转向陈建国,挺了挺胸:“叔叔,俺带你走,俺知道条近路,比东南方向还快!”

临走前,先生转身回屋,很快拿出张宣纸,卷成筒状,塞到陈建国手里:“这纸是俺上次去县城买的,厚实,你拿着,雾大的时候能挡挡,也能当个路标 —— 要是实在看不清,就把纸展开,对着太阳的方向,纸透出来的光比手挡着清楚。”

陈建国捏着宣纸,能闻到纸上淡淡的墨香,边角还留着裁纸刀的印子,显然是先生特意留着没用的好纸。他心里暖烘烘的 —— 以前在城里,别说问路,就是想问个洗手间,都得看人家的脸色,有的保安还会不耐烦地挥手 “不知道”;可在这山里的私塾,素不相识的先生,不仅没嫌他麻烦,还特意让儿子带路,给了他好纸。

跟着小石头往邻镇走,男孩话很多,一路走一路聊:“叔叔,你是枫溪镇来的吧?俺听俺爹说,枫溪镇有个‘陈先生’,会做能烘干稻谷的棚子,去年秋收的时候,邻镇的人都去看了,说比老辈人传的法子还好用!”

陈建国愣了愣,没想到自己在邻镇还有 “名气”,笑着摇摇头:“那不是俺一个人的功劳,是枫溪镇的村民一起想的法子,俺就是出了个主意。”

“那也很厉害啊!” 小石头眼睛里满是崇拜,“俺爹说,能帮大家解决难处的,都是好人。对了叔叔,你给小姑娘买的药,是不是跟枫溪镇的赵二柱郎中的药一样好?俺娘上次风寒,就是吃了赵郎中的药好的,说他的药不苦,还带点甜。”

“是啊,二柱哥的药很好。” 提到赵二柱,陈建国心里软了些,“这次就是二柱哥让俺来买甘草的,小丫的风寒,得用甘草熬药才好得快。”

聊着聊着,雾慢慢散了,像被风吹开的纱帘,一点一点露出远处的景物 —— 先是枫树林的顶,再是矮矮的灌木丛,最后能看到邻镇的屋顶,青灰色的瓦顶露出来,还飘着几缕炊烟,在雾里像淡淡的墨线。

小石头指着前面,兴奋地喊:“叔叔你看!那就是邻镇!镇东头那个挂着‘仁心堂’木匾的就是药铺,俺舅姥爷就在里面!”

陈建国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 雾虽然遮住了路,却让他遇见了好心的先生和活泼的小石头,不然他还不知道要在雾里绕多久。他摸了摸怀里的宣纸,又摸了摸怀表,忽然觉得,这雾里的 “迷路”,倒像是特意安排的 —— 让他在慌慌张张的赶路人,也能停下来,接住陌生人递来的暖。

结尾哲思:雾会遮住路的方向,会模糊远方的影子,却遮不住人心底的暖 —— 是先生递来的宣纸,是小石头热情的带路,是孩子们好奇却无恶意的打量。那些你以为的 “意外迷路”,或许不是走岔了路,而是命运在帮你遇见该遇见的人;那些你不经意间做的小事,比如帮村民建烘干棚,比如给赵二柱搭把手,早已在别处生根发芽,成了别人口中 “厉害” 的证明。原来 “温暖” 从来都是相互的,你为别人点亮过的光,总有一天会在你迷路时,为你照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