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渡过黄河(1 / 2)

八月十三日。

司马懿立于旗舰船头。

“渡河!”

数百艘大小船只,如同离弦之箭,向着黄河南岸的蒲津渡口冲去。

首批两万士卒,挤在船上。

许多面色苍白旱鸭子,紧紧抓着船舷。

生怕掉进脚下是滔滔黄河水里。

船队在司马懿的亲自调度下,井然有序,丝毫不见混乱。

少年老成的司马懿,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指挥才能。

对岸,蒲津渡口。

郭嘉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强渡。

“奉孝,贼军势大,船只众多。”徐晃面色凝重。

郭嘉微微一笑:“公明莫忧,我已备下薄礼。”

他指向黄河上游的一个狭窄河口。

“那里,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传令,火船准备!”

数十艘满载引火之物的小船,早已埋伏妥当。

司马懿的船队,向上游绕行,试图避开渡口正面防御。

“放!”

随着郭嘉一声令下。

火船顺流而下,直冲司马懿的船队。

刹那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公子!有火船!”

司马懿面色不变,冷哼一声:“雕虫小技!”

他迅速调整船队阵型,把选定水性好会划船的人,操控小船灵活在外,他们用撑杆把火船撑离大船。

而大船则在灵活小船里面,用弓箭手在船上,射杀操纵火船的郭嘉军死士。

最里面是旱鸭子运兵船了。

即便如此,混乱之中,仍有不少船只被点燃。

惨叫声,落水声,不绝于耳。

郭嘉看着对岸的火光,眉头微蹙。

司马懿的应对,太冷静了。

经过一番鏖战,司马懿的船队,付出了近五千人的伤亡。

终于,他们冲破了火船的阻截。

成功抵达蒲津渡口南岸。

“登岸!”司马懿命令手下。

靠岸的士卒,涌向岸边。

郭嘉见司马懿主力已然登岸,再打下去已无意义。

“鸣金!退回蒲津县城!”郭嘉果断下令。

徐晃等人虽有不甘,但也知道硬拼不利。

刘备军有序撤退,固守蒲津县城。

司马懿登岸后,立刻指挥后续部队渡河。

黄河之上,船只不停的往来。

又有四万五千人马陆陆续续的登上岸边。

司马懿留下五千人垫后,并看守岸边船只,留好了退路。

当夜,司马懿带着五万五千大军便将蒲津县城围起三方留下一方,让郭嘉军队有后路就不会拼命。

现在蒲津县,是河内进入河东腹地的门户。

不拿下此城,司马懿寝食难安。

他担心郭嘉会派兵袭扰他的粮道和后路。

……

郭嘉站在蒲津县城头,看着城外黑压压的司马军。

“元俭。”郭嘉唤道。

“末将在!”廖化应声而出。

“你速带五百精骑,前往其余三处渡口。”

“将我们预先放在三处渡口的陶瓘炸弹,尽数运回蒲津县城。”

“记住,要快!”

“遵命!”廖化领命而去。

足足八千个陶罐炸弹,是郭嘉给太原来的骑兵准备的,也就是说他们要硬扛一两天了。

与此同时,八月十二日。

沈潇与刘备,正率领援军,日夜兼程赶往河东。

行军途中,沈潇对刘备道:“主公,我有一计。”

刘备勒马:“哦?先生有何妙计,快快讲来。”

沈潇指着地图上的河内郡:“主公请看,司马懿倾巢而出攻打河东,其老巢河内必然空虚。”

“我们可以派一支奇兵,直捣河内。”

“一来可以减轻奉孝的压力。”

“二来,若能拿下河内,司马懿便成了无根之萍。”

刘备闻言,抚掌赞道:“先生此计甚妙!”

“依先生之见,当派何人前往?”

沈潇道:“李典将军勇猛多谋,可为先锋,率一千精骑。”

“龚都、何仪二位将军,久经战阵,可率两千骑马步兵随后接应。”

沈潇把头靠向刘备耳边,用只有他们两人的声音说道。

“主公也知道,在后来司马家把汉人祸害不浅,派龚都,何仪把司马家灭门最好,而李典应是下不了手,就不让他处理这种事了。

“他们麾下士卒,多是黄巾旧部,对士族豪强,素无好感,正可用于此任。”

刘备点头:“好!就依先生之计!”

“传令李典、龚都、何仪,即刻点兵,奔袭河内!”

沈潇悄悄拉过龚都,何仪对他们交待要对司马家“如此,如此。”两人领命。

八月十四日。

刘备与沈潇率领的主力援军,抵达上党郡。

大军未作停留,继续向蒲津县方向急行军。

而此时的蒲津县。

八月十四日,上午。

司马懿大营之中,一片忙碌的景象。

工匠们在司马懿的严令下,正加紧赶制攻城器械。

由于郭嘉把周围树木都砍光了,司马大军只得到很远的地方找木料。

直到中午才造出一部份云梯,也造了几架冲车。

下午,申时。

司马懿升帐议事。

“诸位,攻城器械已备。”

他目光扫过帐下诸将,最后,落在了司马大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