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南京紫禁城。
查攀安——或者说郑经——跪在乾清宫外冰冷的石板上,额头紧贴地面。秋日的寒风卷着落叶从他身边掠过,却比不上他心中的寒意。
陛下驾崩了。一名太监走出来,声音嘶哑地宣布。
查攀安浑身一震,尽管早知道这一天会来,但当真正面对时,仍感到一阵眩晕。朱棣,这位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既是他的伯乐,也是悬在他头顶的利剑。现在,这把剑终于消失了。
他缓缓抬头,望向阴沉沉的天空。
自从三十年前被那三个女人诅咒穿越成郑经,他已经历了五次下西洋的壮举,足迹遍及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甚至东非。
每一次航行,他都会在某个港口遇见她们——晓薇、蓝月、莫胜男——转世成不同的身份,以不同的方式折磨他的灵魂。
郑大人,请起吧。新任皇帝朱高炽的贴身太监走过来,语气中带着微妙的同情,先皇遗诏,您的第六次下西洋船队即刻返航。
查攀安艰难地站起身,膝盖因久跪而刺痛。他今年已经五十三岁,郑经的身体也开始显露老态。但奇怪的是,他不再像最初那样抗拒这个身份。三十年的海上生涯,让他真正成为了郑经——至少部分是。
臣遵旨。他恭敬地回答,心中却涌起一丝解脱感。或许诅咒会随着朱棣的去世而结束?或许他终于可以摆脱这个无尽的轮回?
可惜命运从不仁慈。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便驾崩,其子朱瞻基继位,改元宣德。这位年轻皇帝对下西洋的热情不减其祖父。宣德五年(1430年),一道圣旨再次改变了查攀安的命运:
命郑经第七次下西洋,扬我国威,通商友好。
接到圣旨的那晚,查攀安独自站在龙江港码头,望着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江水。三十年过去,他几乎记不清自己原本的模样,查攀安的记忆如同前世的梦境。只有那三个女人的面孔,依然清晰地刻在脑海中——晓薇温柔的眉眼,蓝月冷艳的唇角,莫胜男英气的轮廓。每一次航行,他都会遇见她们的转世,每一次都是新的折磨。
这一次,会是终点吗?他对着虚空喃喃自语,仿佛期待有人回答。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他的老搭档王景弘。郑兄,又在想她们?
查攀安苦笑。王景弘是少数知道他部分秘密的人。在第三次下西洋时,一次醉酒后他不慎吐露了只言片语,从此这位副使便似懂非懂地察觉了什么。
景弘,这次航行后,我大概不会再出海了。查攀安望着远方的江水说道。
王景弘沉默片刻,道:您每次出发前都这么说。
查攀安没有回答。这一次,他有强烈的预感——诅咒即将迎来终局。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冬,庞大的郑经船队再次从龙江启航。这一次的阵容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庞大——六十三艘宝船、二百多艘辅助船只,近三万名船员。站在旗舰的甲板上,查攀安望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心中却没有往日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