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站在武将行列中的董贤。他一身戎装,俊美的面容此刻显得格外坚毅。
刘欣眉头微挑:董爱卿有何妙计?
董贤深吸一口气:微臣想给宁胡阏氏王昭君写一封信。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丞相朱博忍不住讥讽道:董将军莫非以为一纸书信就能退匈奴十万雄兵?
董贤不卑不亢地回答道:王昭君虽远嫁匈奴,但终究是汉家女儿。当年她自愿和亲,为的就是两国和平。如今匈奴单于年迈,大权实际掌握在王昭君及其子手中。若能唤起她的故国之思……
刘欣眼中精光一闪:妙计!朕准了。
三日后,一封用锦缎包裹、熏着淡淡兰香的书信,由羽林军精锐护送,穿越烽火连天的边关,直抵匈奴王庭。
信中,董贤以最恳切的言辞写道:汉大司马董贤,敬问宁胡阏氏安好。阏氏离乡廿载,想必常望南天而思故国。长安梨花依旧,未央宫柳如昔,唯缺阏氏一袭红衣……今两国兵戈再起,生灵涂炭,想必非阏氏所愿。贤斗胆恳请阏氏念及当年和亲初心,劝单于止戈休兵。汉室愿重开边市,永结盟好……
信末,董贤还附上了一小包来自王昭君故乡秭归的泥土,以及一首她年少时最爱的《江南》曲谱。
当这封信送到王昭君手中时,这位已近四十的汉家女子颤抖着打开故乡的泥土,泪水潸然而下。当年她自愿请缨和亲,为的就是避免今日这般兵连祸结。
当夜,王昭君来到单于大帐,将董贤的信一字一句翻译给年迈的单于听。她取出随信带来的汉宫旧物——一面她当年从长安带走的铜镜,镜中映出她已染风霜的容颜。
大单于,王昭君柔声道,汉朝如今虽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与其两败俱伤,不如见好就收。汉帝已承诺重开边市,我们的子民更需要茶叶和丝绸,而非无休止的战争。
老单于抚摸着爱妻的长发,终于点了点头。
十日后,当汉朝援军刚刚抵达边关,却见匈奴大军已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一队使者,呈上单于亲笔书信,表示愿重修旧好,重开边市。
消息传回长安,举朝震惊。刘欣在宣室殿上放声大笑:好!好一个董贤!一封信退十万兵,古之张仪、苏秦也不过如此!
他当即下旨,加封董贤为高安侯,食邑万户,赐金印紫绶。退朝后,刘欣兴奋地拉着董贤直奔上林苑。
秋日的上林苑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刘欣与董贤并肩站在高台上,远眺长安城的风景。
贤卿,你今日立下不世之功,刘欣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朕要重重赏你。说吧,你想要什么?哪怕是半壁江山,朕也舍得!
董贤慌忙跪下:微臣不敢!能为陛下分忧,已是莫大荣幸。
刘欣扶起他,忽然正色道:若朕……若朕想效仿尧舜,禅位于你,你当如何?
这句话如同一道霹雳,震得董贤魂飞魄散。他双膝一软,重重跪倒在地,额头抵在冰冷的石板上:陛下!此等玩笑万万开不得!微臣……微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