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深秋,江淮之间的合肥已褪去了夏日的酷暑,天空呈现出一种高远澄澈的湛蓝。位于市郊新兴产业区的星海科技生产基地,早已不复数月前奠基仪式时的空旷。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繁忙工地,塔吊如钢铁森林般耸立,巨臂来回摆动,将成捆的钢材、预制的墙体构件精准吊装;无数工程车辆穿梭不息,卷起淡淡的烟尘,发动机的低吼与打桩机有节奏的轰鸣,共同奏响了一曲充满力量与希望的工业交响乐。
这片被围墙圈起来的巨大土地,被一条规划中的内部道路清晰地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是星海科技的芯片制造基地,其核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主厂房,钢结构主体已然封顶,工人们正在外部进行幕墙安装,内部则同步进行着无尘车间苛刻的净化装修。西区,规模更为庞大,是新能源汽车工厂的所在地。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的轮廓已初具规模,地基深固,钢架如巨龙的骨骼般向天空延伸。
林澈独自站在基地内一栋已建成投入使用的临时办公楼顶楼平台上。这里是他最近常来的地方,仿佛一个前敌指挥官,需要随时亲临战场制高点,俯瞰全局,掌控节奏。深秋的凉风吹拂着他的发梢,却吹不散他眼中那团灼热的火焰。
他俯瞰着脚下这片热火朝天的土地,目光在东区的芯片厂房和西区的汽车工厂之间缓缓移动。这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代表数字时代基石与智慧的“芯片”,和代表工业文明结晶与力量的“汽车”,正在星海科技的旗帜下,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姿态,同步孕育,同步生长。这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毗邻而建,更是星海科技战略内核的具象化:软硬一体,芯车协同。
他掏出手机,屏幕亮起,两条刚刚由不同团队负责人发来的加密信息,静静地躺在通知栏顶端,字句简短,却重若千钧。
第一条来自芯片制造事业部总裁:“林总,捷报!‘星璇’cU芯片首次大规模流片(试生产)成功!初步检测,良率高达96%!远超业界90%的平均水平,达到国际顶尖水准!”
第二条来自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设计总监周慕辰和工程副总裁道格拉斯·怀特联合汇报:“林总,‘星河’首台工程样车(ule car)设计阶段全部完成,数据已冻结,即将进入实物样车试制阶段。”
两条信息,如同两剂强心针,注入到星海科技这颗蓬勃跳动的心脏。芯片的高良率,意味着成本控制和量产稳定性的巨大优势,是未来在市场上挥出的锋利武器;汽车设计的定型,则标志着那个曾在草图上的梦想,正一步步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驾驶的钢铁实体。
林澈的目光越过喧嚣的工地,投向远方。天际边,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在夕阳的映照下,水面泛着粼粼金光,与工地上焊枪迸发出的点点弧光遥相呼应。一种难以言喻的豪情在他胸中激荡。他想起了“卷贰”的征程,那是在互联网和金融领域凭借超前的眼光和精准的操作,积累下足以支撑梦想的庞大财富。但那财富,对他而言,始终只是工具,是燃料,而非终点。如今,“卷叁”的宏大叙事已经铺开,舞台从虚拟的数字世界和资本的博弈场,转向了更为厚重、更为硬核的实体工业与基础科技领域。这里的每一个螺丝都需要拧紧,每一行代码都需要稳定,每一纳米的设计都需要精益求精。
身后传来沉稳的脚步声。林澈没有回头,他知道是谁。
陈默和李娜一左一右站到他身边,同样凝视着下方这片承载着他们所有人梦想与野心的土地。陈默,这位星海科技的战略总裁,面容依旧冷静,但眼底深处却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李娜,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人力官,则带着一丝见证奇迹发生的感慨。
“林总,”陈默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手里拿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余温的规划文件,“基于芯片流片的成功和汽车设计的定型,‘卷叁’计划的详细路线图已经最终确认。”
他顿了顿,清晰而有力地阐述:
“2023年, ‘星璇’芯片实现规模化量产,不仅满足我们与华为合作的订单需求,更要向国内其他主流车厂和工业控制领域渗透,确立我们在高端车规级cU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合肥芯片工厂一期必须正式投产,产能拉满。”
“2024年, 星海科技首款纯电SUV‘星河’,必须如期、高质量地正式发布并交付市场。首年产销目标,保守设定为10万辆。我们要用这款产品,兑现我们‘更智能、更安全’的承诺,在新能源战场上一战成名。”
“而到了2025年,”陈默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凭借芯片业务的持续爆发和汽车业务的规模效应,星海科技的年度总营收将突破3500亿人民币的门槛。届时,我们将代表中国最前沿的硬科技力量,强势闯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这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清晰的目标,如同三座巍峨的里程碑,矗立在星海科技未来三年的征途上。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每一步都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李娜补充道:“财务和人力已经做好了全力保障的准备。芯片前期投入的50亿研发及生产线建设资金,已按计划支付超过30亿,后续资金流健康。汽车项目首期50亿预算,也已到位35亿,足够支撑到样车试制和生产线安装。人才方面,截至目前,星海科技全球员工总数已突破80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65%。我们还在持续吸引全球顶尖的硬件、软件、汽车工程师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