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科技合肥生产基地的奠基仪式,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国内外科技与汽车产业界激起了层层巨浪。媒体的头条报道,业界的分析解读,无不将焦点聚集在这家以芯片崛起的科技新贵,为何敢如此高调地闯入已然是一片红海的新能源汽车战场。
外界的喧嚣与质疑,并未影响林澈和其核心团队的战略节奏。他们深知,喊出“比特斯拉更智能,比比亚迪更安全”的豪言壮语,需要坚实的技术底座和产业链协同作为支撑。芯片是他们的利刃,但整辆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智能座舱和车载生态方面,需要一个成熟、稳定且具备强大生命力的操作系统作为灵魂的载体。同时,首款车型“星河”计划搭载的自研cU芯片,若能率先在成熟的车型上得到验证,无异于为其可靠性和性能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背书,不仅能摊薄研发成本,更能提前在供应链中树立口碑。
这一步棋,林澈早已思虑周全。他的目光,投向了南方那座充满奋斗精神的科技重镇——深圳,投向了那个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华为。
2022年,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林澈的专机降落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他没有带庞大的随行团队,只带了首席技术官李斌和一位负责芯片架构的资深总监。此行目的明确,直指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会见那位以“大嘴”着称、却以其强悍执行力带领华为终端业务走向巅峰的余承东。
会谈安排在华为总部一间并不算特别宽敞,但科技感十足的会议室。没有过多的寒暄,两位都是技术出身、崇尚效率的领导者,握手之后便直接切入主题。
“余总,久仰。星海科技,林澈。”林澈的开场白简洁有力。
“林总,年轻有为,你们星海芯打的那一仗,漂亮!”余承东声音洪亮,带着标志性的自信笑容,“听说你们不仅在搞芯片,还要自己造车?野心不小啊。”
“正因为造车,才更需要朋友,尤其是像华为这样的标杆和战友。”林澈坦然回应,示意李斌打开随身携带的保密箱,取出几片封装好的芯片样品和厚厚一叠测试报告,“这是我们为下一代智能汽车专门研发的高性能cU芯片,内部代号‘星璇’。它不仅是车辆的控制核心,更集成了强大的AI算力,足以支撑L2+级别的智能驾驶和复杂的智能座舱交互。今天冒昧来访,是想请华为的专家团队,帮我们‘试试刀’。”
余承东接过芯片,仔细端详着其上的精细纹路,眼神锐利。“哦?自研车规级cU,门槛不低。性能参数如何?”
李斌接过话头,条理清晰地介绍起来:“余总, ‘星璇’采用7纳米工艺制程,cpU算力超过30K dIpS,集成NpU,AI算力达4 S。支持多达20路的-Fd总线,以及千兆车载以太网。最关键的是,它通过了ASIL-d级别的功能安全认证,这在目前国内自研车规芯片中属于最高等级。”
听着李斌的介绍,看着测试报告上那一项项对标甚至超越国际大厂同类产品的数据,余承东的神色从最初的审视,逐渐变得郑重起来。他深知,在当前全球芯片供应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一颗性能强劲、安全可靠且完全自主可控的中国“芯”,对于志在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问界系列车型意味着什么。
“数据看起来不错。”余承东放下报告,目光直视林澈,“但车规芯片,光有纸面数据不行,需要经过严苛的实战检验。这样,芯片留在我这里,我会让我们最苛刻的测试团队进行全方位评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林澈微笑点头,眼神中充满自信。
接下来的两周,对星海科技的芯片团队而言,是焦灼的等待。那颗代号“星璇”的cU芯片,被送入华为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极限测试实验室,经历了高低温循环、湿热交变、电磁干扰、振动冲击等一系列堪称“酷刑”的可靠性测试。同时,它也被植入华为问界车型的测试平台,进行实车功能匹配和性能压力测试。
林澈在此期间,并未被动等待。他指挥着合肥的团队加速生产基地的规划设计,同时与周慕辰、道格拉斯·怀特反复推敲“星河”SUV的工程方案。但他心中清楚,与华为的合作,是能否实现“加速跑”的关键一环。
终于,在一个周五的傍晚,林澈接到了余承东直接打来的电话。
“林总,测试报告出来了。”余承东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你们的‘星璇’芯片,性能全面达标,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其让我意外。很好!”
林澈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语气依然平静:“感谢余总和华为团队的严谨评估。那么,关于合作……”
“合作可以谈!”余承东快人快语,“问界系列后续车型,可以考虑将‘星璇’芯片纳入供应商体系。具体的供应价格和年度采购量,可以让我们的采购和你们团队具体对接。不过,我有个想法……”
余承东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看重的,不仅仅是这一颗芯片。我更看好星海在底层硬件研发上的能力和潜力。现在智能汽车竞争,生态是关键。华为的鸿蒙系统,你们应该了解。它的分布式架构和万物互联理念,是未来智能座舱,乃至整个智慧出行生态的基石。如果,星海科技愿意,我们不仅可以成为你们的芯片客户,更可以向你们开放鸿蒙系统的深度适配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