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一年盛夏,北京的阳光灼热而明亮,如同当下资本市场对“硬科技”赛道的炽热追逐。然而,在金融街一栋新近完成装修的甲级写字楼顶层,氛围却迥异于外界的概念炒作与浮躁。这里安静、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新家具的气息与一种蓄势待发的凝重。
这里,是“星海科技”的全球筹备总部。
超过三千平米的开放式办公区尚显空旷,但核心会议室里已坐满了人。林澈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川流不息的城市脉络,他的背影挺拔,目光深远,仿佛在凝视着一个即将由他亲手开启的全新未来。
陈默和李娜分坐于长桌两侧,他们的面前,摊开着一份份厚重的文件——技术路线图、财务模型、人才档案、法律文书。今日,将是澈宇科技完成资本积累后,向实体硬科技领域发起总攻的誓师之日。
“资金已经全部到位。”李娜清冷而精准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她面前的超薄笔记本屏幕上,显示着令人心跳加速的数字汇总:
“资金来源一:比特币套现所得,三百七十七亿人民币。”
“资金来源二:从A股投资账户战略性抽调,五十亿人民币。”
“资金来源三:深圳、北京核心地段房产抵押融资,八千万人民币。”
“星海科技初始启动资金,共计:四百二十七点八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即便对于见惯巨额的他们而言,也依然充满了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是金钱,更是他们过去十一年在资本市场纵横驰骋,从比特币、股市、风投中攫取的全部精华,是投向未知硬科技战场的全部弹药。
“四百二十七亿……”陈默深吸一口气,眼神中闪烁着技术狂人面对终极挑战时的兴奋与决然,“澈哥,这够我们烧一阵子了!”
林澈缓缓转身,他的目光扫过两位最亲密的战友,最终落在会议室前方那块一尘不染的白板上。白板上,只用遒劲的笔锋写下了三行字:
星海核心业务线:
1. 车规级芯片(智能驾驶、座舱、底盘)
2. 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三电系统、智能化)
3. 工业AI(智能制造、机器视觉、高端装备)
“这不是够不够烧的问题,”林澈走到白板前,指尖轻轻划过那三行字,语气沉稳如磐石,“这是我们能否在五年内,在这三个领域,至少其中一个,撕开国外巨头垄断铁幕的入场券。钱,是燃料,但决定能飞多远的,是技术,是人才,是信念。”
他看向陈默:“默仔,cto的位置,你来扛。技术研发、团队搭建、路线规划,你全权负责。我们要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是能经过市场残酷检验、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陈默重重点头,脸上再无平日的跳脱,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明白!芯片从设计到流片,车从图纸到量产,我知道路有多难,但我等这一天,等了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