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141章 深闺慧思 巧破敌盟

第141章 深闺慧思 巧破敌盟(2 / 2)

“我倒要问问他,是否真要卸磨杀驴!”史思明眼中闪过决绝,翻身上马,带着亲卫直奔安禄山的府邸。

两人在府中争执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李瑁耳中。是柳轻烟安排在府中的眼线传回的——史思明质问安禄山为何猜忌,安禄山却怒斥他私通唐军,两人拔剑相向,最终不欢而散。

“成了第一步。”李瑁对郭子仪道,“接下来,该给史思明一个‘生路’了。”

他提笔给史思明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将军与安禄山有隙,天下皆知。今安贼败局已定,将军若能倒戈一击,献上渔阳城,朝廷必赦你前罪,还你范阳封地,苏氏姑娘亦能归你左右。若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这封信,李瑁让一名被俘的史思明旧部“偷偷”带去。那旧部本就感念史思明昔日恩情,又被李瑁许了重赏,自然尽心办事。

史思明收到信时,正坐在府中喝闷酒。看完信,他将信纸捏在手中,反复摩挲。归还原配、保住封地……这些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可他又怕这是李瑁的诱骗,一旦降唐,便再无退路。

“将军,城外唐军攻势渐缓,怕是在等我们内讧。”谋士在旁劝道,“安禄山多疑,今夜之事后,必对你严加防备,不如……”

史思明沉默良久,猛地将酒坛摔在地上:“安禄山不仁,休怪我不义!”

他当即写了一封回信,约定三日后寅时,打开西南城门,配合唐军攻城,但要求李瑁立下军令状,保证他与部下的安全。

李瑁收到回信,立刻让人送去一枚玄甲军的令牌作为信物:“告诉史将军,本王以皇子之名起誓,若违此约,天诛地灭。”

消息传回长安,杨玉环正在东宫缝制寒衣。听闻计策成功,她嘴角露出浅浅的笑意,对侍女道:“看来,瑁郎很快就能凯旋了。”

侍女好奇道:“娘娘怎知这计策能成?”

杨玉环轻叹一声:“人心皆是肉长的,史将军虽为叛军,却也有牵挂之物。安禄山只知用威,不知施恩,失了人心,败局早已注定。”

三日后寅时,渔阳城外的唐军准时擂响战鼓。城墙上的叛军严阵以待,安禄山亲自在城楼督战,却不知西南角的城门后,史思明的亲兵已悄悄收起了吊桥。

“放火箭!”李瑁一声令下,唐军的火箭如流星般射向城墙,吸引了叛军的注意力。就在此时,西南门突然大开,史思明带着亲卫冲出,高呼道:“安禄山不仁不义,我已降唐!弟兄们,随我杀出去!”

城楼上的安禄山见状,气得目眦欲裂:“叛徒!朕要将你碎尸万段!”

叛军顿时大乱,一部分人跟随史思明倒戈,一部分人则死守抵抗,城内陷入混战。唐军趁机从西南门涌入,玄甲锐士与江湖弟子并肩冲锋,很快便控制了大半个城池。

巷战中,史思明一马当先,手中长刀直取安禄山的亲卫。他知道,唯有立下大功,才能洗刷前罪。李瑁远远看着他的身影,对郭子仪道:“此人虽有前科,却也是员猛将,若能真心归顺,倒可留用。”

郭子仪点头:“殿下仁厚,相信他会感念恩德。”

战斗持续了两个时辰,当朝阳升起时,渔阳城头的“安”字大旗终于被扯下,换上了大唐的龙旗。安禄山在亲兵的掩护下逃往北门,却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江湖弟子拦住——正是洪七公带着丐帮弟兄,用“七星阵”将他困在中央。

“安禄山,你的死期到了!”洪七公一棒砸下,正中安禄山的肩头。

安禄山惨叫一声,被随后赶来的玄甲士擒获。当他被押到李瑁面前时,仍在嘶吼:“史思明!我待你不薄,你为何背叛我!”

史思明上前一步,冷冷道:“你夺我所爱,猜忌于我,何来不薄?今日之败,是你咎由自取!”

李瑁看着阶下囚的安禄山,又看了看身旁的史思明,心中感慨万千。若非玉环从后方点醒,这场攻城战不知要付出多少伤亡。所谓“攻心为上”,正是这个道理。

他让人将安禄山打入囚车,又对史思明道:“将军立下大功,本王自会向陛下为你请功。范阳封地,定会归还于你。”

史思明深深一揖:“谢殿下不杀之恩!末将愿效犬马之劳!”

捷报传回长安,唐玄宗龙颜大悦,下旨嘉奖李瑁与杨玉环,称赞他们“夫唱妇随,共安天下”。东宫之内,杨玉环接到李瑁报平安的信,信中特意写道:“玉环之策,功不可没。待我归京,必以金钗相赠。”

她将信贴在胸口,望着窗外的秋阳,眼中满是温柔。她虽身处深闺,却知家国安宁重于一切,能为瑁郎分忧,为大唐出力,便是她最大的心愿。

渔阳城破的消息传遍天下,叛军残余势力闻风丧胆,不少人纷纷投降。李瑁看着系统提示的【平叛完成度85%】,知道大局已定。他站在城楼上,望着前来投降的叛军将领,心中明白,这场胜利,不仅靠刀枪,更靠人心——是史思明对旧怨的执念,是安禄山的多疑寡恩,更是大唐军民同心的力量,最终铸就了这来之不易的转机。

“传我令,休整三日,进军范阳!”李瑁的声音在城楼上回荡,带着平定天下的决心。阳光洒在他的玄甲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大唐即将到来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