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城外的秋夜,凉意已浸骨。唐军大营的灯火如星点散布,中军大帐内,李瑁正与郭子仪、青松道长等人围着沙盘推演攻城之策。沙盘上,渔阳城被密密麻麻的黑旗标注,城墙内侧的陷阱、暗哨、粮仓位置,都是江湖弟子冒死传回的情报——经过半月特训,他们已成功渗透进城内七处要地,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引燃火药库。
“按计划,三日后寅时攻城。”李瑁指尖点在城西南角,“此处城墙较矮,江湖弟兄已在墙根挖了地道,可容玄甲锐士突袭。”
郭子仪眉头微蹙:“只是安禄山的义子安庆绪虽被俘,但其麾下大将史思明仍在城内,此人狡诈多疑,又极得军心,怕是会拼死抵抗。”
青松道长抚须道:“史思明与安禄山本就面和心不和,当年安禄山强占他的封地,两人结过怨。只是如今同处困境,才暂时联手。”
李瑁沉吟片刻,正要说话,帐外传来亲兵的声音:“殿下,长安有信到,是杨妃亲笔。”
他心中一动,连忙接过信笺。灯下展开,杨玉环清秀的字迹跃然纸上,开头先问平安,絮絮数语叮嘱他保重身体,末了却笔锋一转:
“闻史思明与安禄山有隙,昔年安禄山曾夺其爱妾,此恨深埋。今安庆绪被俘,史思明必思后路。若能示以生路,许其戴罪立功,或可离间二人。妇人之见,不知可用否?”
李瑁猛地抬头,眼中闪过精光。他竟忘了这层旧怨!史思明的爱妾苏氏,原是范阳有名的歌姬,当年被安禄山强纳为妾,史思明敢怒不敢言,此事在叛军旧部中并非秘闻,只是近来战事紧张,倒被众人忽略了。
“玉环此计,真是点醒梦中人!”李瑁将信笺递给郭子仪,“史思明虽勇,却极重私怨,又爱惜名声,若能让他觉得安禄山容不下他,定会生二心。”
郭子仪看完信,连连点头:“杨妃心思缜密!安禄山生性多疑,如今安庆绪被俘,他必猜忌身边诸将,若此时稍加挑拨,必能让他们内讧。”
“只是如何挑拨,需得巧妙。”青松道长沉吟道,“若是露了痕迹,反倒会让他们警觉。”
李瑁走到案前,提笔写下几行字,又对亲卫道:“速传柳轻烟进帐。”
片刻后,柳轻烟一身夜行衣,悄然入帐。她刚从渔阳城内传回消息,脸上还带着风尘:“殿下有何吩咐?”
“你可知史思明与安禄山的旧怨?”李瑁问道。
柳轻烟点头:“略有耳闻,听说史将军府里还挂着苏氏姑娘的画像,日夜焚香供奉。”
“好。”李瑁将写好的纸条递给她,“你设法将这封信‘送’到史思明的书房,切记,要做得像是安禄山的密探不慎遗落。”
纸条上是模仿安禄山笔迹写的几句话:“史思明久怀异心,今安庆绪已败,彼必勾结唐军,伺机反戈。待破城后,当诛其族,夺回苏氏,以绝后患。”
柳轻烟接过纸条,眼中闪过一丝佩服:“殿下此计,釜底抽薪。属下今夜便去办。”
“还有一事。”李瑁补充道,“你让城内的弟兄散布流言,就说安禄山为了向突厥求援,已答应将史思明的封地割让给突厥可汗。”
柳轻烟领命而去,帐内众人皆面露期待。郭子仪抚掌道:“双管齐下,史思明就算不信,也定会心存芥蒂。”
深夜,渔阳城内史思明的府邸,一片寂静。书房内,史思明正对着一幅画像出神,画中女子眉眼温婉,正是苏氏。烛光摇曳中,他的脸色阴晴不定——白日里安禄山召他议事,言语间句句试探,眼神里的猜忌几乎毫不掩饰,让他心中极不自在。
“将军,夜深了,歇息吧。”亲兵低声劝道。
史思明摆摆手,正要起身,却见窗纸微动,一道黑影闪过。他心中一凛,拔刀便追了出去,却只在墙角看到一个远去的背影,地上留着一个蜡封的信封。
“是谁的信?”史思明捡起信封,见上面没有署名,拆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正是那封“安禄山密令”。
“好个安禄山!竟如此猜忌于我!”史思明猛地将信纸拍在案上,胸口剧烈起伏。他想起白日里安禄山的眼神,想起这些年忍气吞声的日子,一股怒火直冲头顶。
“将军息怒!”亲兵吓得跪倒在地,“此事未必是真,或许是唐军的离间计!”
“离间计?”史思明冷笑,“他夺我所爱,早已容我不得!如今安庆绪被俘,他自然要拿我开刀!”
恰在此时,门外传来仆人的声音:“将军,外面都在传,说大王为了请突厥出兵,要把范阳割给突厥人呢!”
史思明心头一震。范阳是他的根基所在,若真被割让,他便成了无根之萍!两事叠加,他不由得不信——安禄山为了自保,当真会牺牲他!
“备马!”史思明猛地起身,“我要去见安禄山!”
亲兵大惊:“将军此时去,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