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长安领命后,迅速挑选了一批精锐士兵,趁着夜色出发。他们沿着山间小道,悄无声息地向叛军粮草运输路线靠近。
与此同时,叛军前锋已抵达潼关城下。史朝义望着高大的潼关城墙,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哼,李瑁,我看你这次还能守多久!给我攻城!”
随着史朝义一声令下,叛军如潮水般向潼关涌来。城墙上,郭子仪一声令下:“放箭!”顿时,箭如雨下,射向叛军。叛军士兵纷纷倒下,但他们并未退缩,依旧奋勇向前。
“投石车,准备!”郭子仪再次下令。只见一辆辆投石车将巨大的石块抛向叛军,砸得叛军阵脚大乱。然而,叛军仗着人多势众,依旧不断发起冲锋。
“滚木礌石,放!”城墙上的士兵们将滚木礌石推下城墙,砸向攻城的叛军。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响彻潼关城下。
在河东地区,王霸天率领庄丁与朝廷军队设下埋伏。当叛军进入埋伏圈后,他们突然杀出。王霸天大吼一声:“弟兄们,杀啊!”庄丁们和朝廷军队一起冲向叛军,与叛军展开激烈拼杀。
叛军没想到会在此处遭遇埋伏,顿时阵脚大乱。但他们很快稳住了阵脚,与大唐军队展开殊死搏斗。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而在河南道,当地势力与朝廷军队也与叛军展开了激战。虽然大唐军队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他们凭借着熟悉地形和顽强的战斗意志,顽强抵抗着叛军的进攻。
此时,燕长安率领的队伍已成功接近叛军的粮草运输队。燕长安看着粮草运输队周围严密的防守,心中思索着对策。
“将军,敌人防守太严,我们很难接近。”一名士兵低声说道。
燕长安微微一笑:“别急,我有办法。大家听令,分成几个小队,从不同方向悄悄接近,等我信号,一起动手。”
各小队士兵纷纷领命,悄然向粮草运输队摸去。当燕长安看到各小队都已到位后,他一声令下:“动手!”士兵们如鬼魅般冲向粮草运输队。他们身手敏捷,迅速解决了粮草运输队周围的守卫,然后点燃了粮草。
一时间,火光冲天,粮草运输队陷入一片火海。史朝义得知粮草被截后,大惊失色:“不好!粮草被截,这可如何是好?”
叛军士兵们得知粮草被烧,顿时军心大乱。李瑁得知燕长安成功截断叛军粮草后,立刻下令:“全军出击,趁叛军大乱,一举击败他们!”
在潼关、河东和河南道,大唐军队同时发起反攻。叛军在粮草被截、军心大乱的情况下,难以抵挡大唐军队的猛烈进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叛军节节败退。
史朝义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仓皇逃窜。李瑁望着叛军逃窜的方向,心中明白,安禄山残余势力虽遭受重创,但并未彻底消灭,未来仍需保持警惕。
此役过后,李瑁深知,大唐面临的威胁依旧存在。他一方面命人清理战场,安抚受伤士兵和百姓;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军事防御和情报收集工作。
李瑁在潼关召开军事会议,对此次战斗进行总结。他对众将领说道:“此次虽然击退了叛军,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安禄山残余势力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军队训练,提升战斗力。同时,要继续巩固与地方势力的合作,加强情报网络的建设,确保能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
众将领纷纷表示赞同。李瑁深知,复兴大唐的道路充满坎坷,但他坚信,只要大唐军民团结一心,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让大唐重现往日的辉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瑁将继续为保卫大唐、复兴大唐而不懈努力。他积极调整军事部署,加强对边境地区的防御,同时推动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李瑁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他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和调配物资,确保前线军队的补给充足。在文化方面,李瑁大力倡导教育,修建了许多学校和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大唐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杨玉环在得知安禄山残余势力叛乱的消息后,也十分担忧李瑁的安危。她在山庄中为李瑁祈福,同时也积极为前线将士准备物资。她组织山庄中的妇女们为士兵们缝制棉衣、鞋子等物品,送往战场。
李瑁与杨玉环虽身处两地,但彼此牵挂。李瑁在忙于战事的同时,也时常写信给杨玉环,告诉她自己的近况,让她不要担心。杨玉环在回信中,总是鼓励李瑁要坚定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平定叛乱,复兴大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在李瑁的领导下,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但李瑁深知,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他将带领大唐军民,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