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瑁积极联合地方势力,全力推进大唐复兴进程之时,看似平静的局势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安禄山虽已身死,但他的残余势力并未彻底消散,而是在暗处悄然集结,谋划着新一轮的叛乱。
此时,距离安禄山身死已有数月,大唐各地在李瑁的治理下,正逐步恢复生机。潼关依旧是大唐军事防御的重镇,李瑁时常驻留此地,统筹各方事务。这日清晨,阳光洒在潼关城墙上,李瑁如往常一样在城楼上巡视,与将领们商讨着军队训练与防御部署的细节。
突然,一名快马加鞭的传令兵疾驰而来,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呈上一封密信:“殿下,这是前线探子传来的紧急情报!”李瑁心中一紧,急忙打开信件,只见信上写道:“安禄山旧部近日在范阳、平卢等地频繁调动军队,集结迹象明显,似有叛乱之举。”
李瑁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安禄山残余势力若再次叛乱,必将给刚刚稳定的大唐带来沉重打击。他立刻召集郭子仪等一众将领,在大帅营帐内紧急商讨应对之策。
郭子仪看着地图上标注的安禄山旧部异动地点,神色严肃地说道:“殿下,安禄山旧部此举来势汹汹,范阳和平卢乃是其老巢,此次集结,恐怕谋划已久。我们必须尽快做出部署,以防叛军突袭。”
李瑁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扫过众人:“诸位将军,大唐刚从战乱中复苏,绝不能再让安禄山残余势力得逞。郭将军,您先说说看法。”
郭子仪指着地图说道:“殿下,我们可先派精锐骑兵,迅速前往范阳和平卢周边,密切监视叛军动向,务必掌握其一举一动。同时,在潼关、河东等重要关隘增派兵力,加强防御工事的修缮,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李瑁思索片刻后说道:“郭将军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要立刻通知各地与我们合作的地方势力,让他们提高警惕,做好随时参战的准备。另外,命人将此消息快马送往长安,告知父皇,让朝廷上下做好应对叛乱的准备。”
众将领纷纷领命,迅速展开行动。一时间,潼关内号角声、马蹄声此起彼伏,士兵们紧张而有序地执行着各项任务。
与此同时,安禄山旧部在范阳城内,正进行着紧张的军事动员。叛军首领史朝义站在点将台上,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士兵,大声喊道:“弟兄们!安禄山大帅虽已离世,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大唐朝廷如今还未恢复元气,正是我们复仇的好时机!我们要再次起兵,推翻大唐,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
台下士兵们齐声高呼:“推翻大唐!夺回一切!”喊声震天,士气看似高昂。然而,并非所有叛军都对此次叛乱充满信心。一些士兵在经历了之前的失败后,深知大唐军队的厉害,心中不免有些畏惧。
史朝义似乎察觉到了士兵们的情绪,他接着说道:“弟兄们,此次起兵,我们并非毫无胜算。我们已与突厥暗中达成协议,突厥会在关键时刻出兵相助。而且,大唐内部如今看似平静,实则矛盾重重,只要我们行动迅速,定能一举成功!”
在史朝义的鼓动下,叛军的士气再次被点燃。很快,叛军开始分批向预定地点进发。
李瑁派出的骑兵探子,在范阳城外密切监视着叛军的动向。探子们乔装打扮,混入百姓之中,将叛军的一举一动详细记录下来,并迅速送回潼关。
“殿下,叛军已集结完毕,约有五万之众,正分三路向我们逼近。一路直逼潼关,一路向河东方向进发,还有一路则往河南道而去。”探子向李瑁汇报着最新情报。
李瑁看着地图上叛军的行军路线,心中迅速盘算着应对策略。他说道:“看来叛军此次是想多路并进,分散我们的兵力。郭将军,您看我们该如何应对?”
郭子仪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殿下,潼关乃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坚守。末将愿率三万大军在此抵挡叛军主力。至于河东和河南道,可通知当地的地方势力,让他们协助朝廷军队进行抵抗。同时,我们可派一支奇兵,绕到叛军后方,截断他们的粮草补给线,打乱他们的部署。”
李瑁点头表示赞同:“郭将军此计甚好。就依您所言,立刻调兵遣将。另外,命人准备大量的滚木礌石、强弓硬弩等防御器械,加强潼关的防御。”
很快,大唐军队开始按照部署行动起来。郭子仪亲自率领三万大军,在潼关严阵以待。潼关城墙上,士兵们手持武器,神情严肃,目光紧紧盯着远方。滚木礌石堆积如山,强弓硬弩排列整齐,只等叛军到来。
在河东地区,地方势力首领王霸天接到李瑁的通知后,立刻召集庄丁,与朝廷军队会合。王霸天对众人说道:“弟兄们,大唐朝廷对我们不薄,如今正是我们报恩的时候。我们要与朝廷军队并肩作战,击退叛军!”庄丁们纷纷响应,士气高昂。
而在河南道,李瑁派去的使者也与当地势力取得了联系。当地势力首领表示愿意听从朝廷调遣,共同抵御叛军。
李瑁深知,情报在这场战争中至关重要。他不仅依靠军队探子收集情报,还利用江湖门派的力量,在叛军内部安插眼线。这些眼线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着叛军的内部消息,让他能够及时调整作战策略。
“殿下,据眼线来报,叛军此次粮草储备充足,但运输路线单一,若我们能成功截断其粮草,叛军必乱。”一名谋士向李瑁汇报。
李瑁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很好。立刻安排一支轻功高强、行动敏捷的队伍,由燕长安率领,务必成功截断叛军的粮草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