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缠绵了三日,终于在天光放亮时歇住。湿漉漉的屋瓦和青石板路反射着清冷的光,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落叶混合的气息。然而,这份雨后的宁静,很快便被宫城中传出的阵阵钟鼓声打破。今日并非大朝会,但这钟鼓声的规格,却透着非同寻常的庄重。
文武百官们揣着各异的心思,匆匆换上朝服,向着皇城汇聚。金帐汗国使团昨日狼狈离京的消息,早已像长了翅膀般传遍朝野。虽然市井间流传着各种荒诞不经的版本,但核心事实毋庸置疑——那位气焰嚣张、手段诡异的玉藻前国师,在李侍郎手中栽了个前所未有的大跟头,连带整个使团都灰头土脸,铩羽而归。这是一场难得的外交大胜!
当官员们步入久违的太极殿时,明显感觉到气氛与往日不同。御座之上的皇帝,虽依旧冕旒遮面,但那端坐的姿态,那透过垂珠隐约可见的舒展眉宇,无不透露着一股扬眉吐气的畅快。就连侍立两旁的内侍,腰杆似乎都比往日挺直了几分。
例行礼仪过后,不待官员奏事,皇帝便缓缓开口,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激赏:
“数日前,金帐汗国使臣玉藻前,于麟德殿上,妄动妖言,行诅咒之事,亵渎国格,惊扰圣驾!其心可诛,其行当罚!”
殿内一片肃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幸得……”皇帝的目光扫过文官队列,精准地落在一人身上,“礼部侍郎李文渊!”
李文渊应声出列,躬身行礼:“臣在。”
“李文渊!”皇帝的声音拔高,字字清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尔于殿前,临危不惧,先是据理力争,以煌煌正道,破其邪说;后更明察秋毫,不畏凶险,破其恶咒,护驾有功!更使那狂悖使臣,自食其果,狼狈而遁!扬我国威,震慑不臣!此乃社稷之功!”
这一连串的褒奖,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尤其是“护驾有功”、“社稷之功”八字,分量极重!
“有功当赏!”皇帝斩钉截铁,目光灼灼,“李文渊听旨!”
“臣,恭听圣谕!”李文渊深深叩首。
“擢升李文渊为礼部尚书,赐紫金鱼袋,加封太子少保!”
旨意一出,满殿皆惊!
礼部尚书!正二品大员,掌管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李文渊才多大年纪?入京才多久?竟一跃成为六部主官之一!这升迁速度,堪称本朝罕见!
紫金鱼袋,更是殊荣,非功勋卓着或地位极其尊崇者不得赐予。
而太子少保,虽是虚衔,却是实实在在的“东宫三少”之一,代表着皇帝将其视为未来辅佐太子的肱骨之臣,圣眷之浓,可见一斑!
这封赏,不可谓不厚重!几乎是一步登天!
然而,皇帝的赏赐还未结束。
“另赏,黄金千两,锦缎五百匹,京中府邸一座!准其仪仗等同尚书,出入宫禁,皆以优礼!”
又是一片低低的哗然。这不仅是官职和荣誉的提升,更是实实在在的地位和待遇的彰显。
李文渊伏在地上,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自己背上,羡慕、嫉妒、震惊、审视……不一而足。他心中并无太多狂喜,反而异常冷静。他知道,这泼天的富贵和荣耀背后,是皇帝借此机会大力提拔亲信、巩固权威的政治意图,也是将他彻底推到风口浪尖的明确信号。
“臣,李文渊,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他声音沉稳,叩首谢恩,没有丝毫失态。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又转向武将队列:“镇北将军霍云!”
“末将在!”霍云声如洪钟,出列抱拳。
“尔于殿上,忠勇可嘉,护持有功!加封为镇国公,世袭罔替,赏金五百,帛三百!”
霍云虽然早已位极人臣,但这“镇国公”的爵位和世袭罔替的恩典,依旧是莫大的荣耀。他哈哈大笑,毫不掩饰自己的快意:“末将谢陛下!愿为陛下,为朝廷,肝脑涂地!”
皇帝脸上也露出了真切的笑容,对霍云这等纯臣,他向来不吝赏赐。
紧接着,参与此次应对使团事宜的礼部、鸿胪寺等相关官员,也各有封赏,虽不及李文渊和霍云,但也足以让人眼热。整个大殿都沉浸在一片因大胜而带来的、难得的喜庆与振奋之中。